世界上约三分之一的小提琴竟来自这里,人均年收入一万五!
黄桥烧饼是江苏泰兴市黄桥镇古老的特色传统美食,色泽金黄,香酥可口,不油不腻。黄桥烧饼是当地最具魅力的地域名片,无人不知。但是对于新时代的黄桥来说,这里的一个新兴产业,名扬四海。走进黄桥镇,萦绕在你耳边的,就是这美妙动听的小提琴声。校园、家中、工厂、田野,处处飘荡着迷人的乐音。黄饮冰,整个诸马村里“最忙”的人,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他就已经来到了工厂,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了。提琴制作工人黄饮冰:对于我来说,我这个活干不完。管淑琴,刘陈村人,本来靠田为生的她,现在从事着“洋气”的工作。
提琴制作车间女工管淑琴:我做的是装配的配马桥,撑音柱。顾龙庆,有经验,有技术,人家现在的职业,拿到了国家级证书。高级调音师顾龙庆:每天就是中档高级琴的调音。李国智,颇具艺术气息。他的家就像一个现代行为艺术小屋,房梁上挂的全是制作精良的小提琴。鑫月提琴制作厂老板李国智:这间房就是说是我的小的一个工作室。没错,这就是以“烧饼”闻名的黄桥镇,如今发展小提琴产业,全世界有名,被誉为“中国提琴产业之都”。黄桥镇目前已拥有各类乐器生产企业多家,年产各类提琴产品70万把,分别占全国总量的70%和世界总量的30%。
中国提琴产业之都”生产的这些高雅的西洋乐器,价格从几百元到数十万不等,购买提琴的人有初学者,也有需要私人订制的艺术大师,提琴的种类、品质应有尽有,放下锄头种地的农民,如今拥有了这门技能,坐在家里就可以赚钱。上个世纪60年代,六个从上海国营提琴厂回乡的工人把提琴制作技术带到了黄桥镇。从简单的加工琴头到现如今各个提琴产业链的兴起,黄桥镇上的提琴产业已形成了不小的规模。那时的他们并不知道,因为自己的到来,改变了多少农民的命运。对于年近50岁的管淑琴来说,每天上下班来回四十里路的距离已经变成了习惯,装配音柱和马桥这高难度的制琴工序也已轻车熟路,风雨无阻,这条路她走了已经27年。
管淑琴的工作是在一家提琴制作生产车间里专门装配音柱和马桥。从拎起锄头下地干活到拿起小工具安装乐器配件,这种转变,对于管淑琴来说,并不容易。在小提琴制作工序中,她负责安装小提琴音箱里的音柱和支撑琴弦的马桥,别小看了这个“一放”、“一撑”,一丁点的误差就会直接影响提琴的音质和声响。管淑琴:这个发音完全就是靠的音柱,必须要有它,假如没有它的话,它肯定发音的质量是不好的,它这个马桥,在这里弦上上去之后,就压住面板,通过这个面板传递音,振动那个面板,音柱在里面起作用,然后它就发音。这种装配技艺需要日复一日不断的练习才能慢慢上手。对于拿惯了锄头干粗活的管淑琴来说,安装几厘米的音柱和马桥,这样的细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27年重复动作,每天上百把提琴配件的安装,让管淑琴也变成了一个制作提琴的“老手”。现在,管淑琴家里的平房盖起了三层小楼,管淑琴的小日子也过的越来越有滋味了。管淑琴:收入呢也不少,所以呢我就是感觉到在这个厂子里面做小提琴,这个行业是我一个很满意的一份工作。管淑琴的手就这样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看似枯燥,但她却乐在其中。管淑琴的手一刻不停,远在五公里外的黄饮冰,在忙着安装小提琴的琴头,这像是个木匠活,但却是门艺术。
40多岁的黄饮冰家中有两个儿子,为了攒钱给儿子娶媳妇,他一周要往返于几个工厂来加工小提琴琴头,这给他带来了不少的收入。黄饮冰:(收入)一万多(一个月),我在六个人家(干活),专门安装这个高级的这个琴头。黄饮冰对自己的手艺非常自信,小提琴的琴头是整个制作工序中最漂亮、最养眼的。一把琴头安装位置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小提琴的外观和整体质量。手艺好,活就多,一天到晚黄饮冰忙个不停。一年下来,经过黄饮冰的手安装的提琴琴头就高达4万多个,虽然忙的应接不暇,但黄饮冰乐此不疲,钱包越来越鼓,这是最实在、最踏实的回报。顾龙庆的手艺也很了不起,他是黄桥镇“最专业”的小提琴调音师,被国家轻工业乐器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聘请为江苏提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的评价专家。从他手中经过的琴,顾龙庆一打眼便知道好坏。高级调音师顾龙庆:这个是调音柱的,调这个里面的音柱的,这个是对弦的。除了当调音师,顾龙庆自己拉琴也不错,闲暇之余,他还会当老师,教人拉琴,这个双重身份,给顾龙庆带来了不小的成就感。顾龙庆现在有28个学生,最小的幼儿园中班,最大的已经是高中生。李国智的鑫乐提琴制作公司就专门给这些艺术学生生产小提琴。
李国智的公司就开在自己家里,房梁上挂着的这一排排小提琴,都是人家自己生产出来的,在家做琴已经成了当地村民的普遍现象。某提琴生产企业负责人李国智:光我们这个村,规模有厂的,正常产小提琴的,有十五六个。随着提琴市场需求量的不断上升,李国智的提琴厂,产量也在逐年提高,年销售额能达到两三百万。李国智:我们固定客户、固定市场有七八个不是很多的,因为我们的量就是这么这样的量,像这样的销量我们每年要销到把。
制作一把小提琴共有道工序,每一道工序的相关产业都在黄桥镇发展壮大。如今,黄桥镇共有3万多人都在从事小提琴以及其它弦乐乐器的制作。革命老区闯出一条走出国门的提琴产业发展之路
从最初期的只会加工琴头,到如今可以独立制作整把小提琴。大到琴头面板,小到音柱马桥。黄桥镇的乐器产业还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大提琴,电吉他,电提琴等各种弓弦类乐器。如今的黄桥已经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提琴制造产业链,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提琴制造加工基地。徐小峰,黄桥镇人,农民家庭出生的他,自小耳濡目染村民们制作提琴,长大后,他便萌生出了学习制琴的想法。年,他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提琴制作专业,在完成了四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后,又去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专业进修了一年。学成之后他又重新回到了黄桥镇。
高级制琴师徐晓峰:因为我们本身这个地方已经形成了产业,然后你再到外面去学习丰富一下一些知识,然后回来应该会更好一点。经过专业的技术训练,徐小峰在当地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工匠师,虽然在外人看来他的工作单调乏味,可他自己却觉得手艺人的生活就该如此,简单,平静,周而复始。虽然他看起来不善言辞,但谈起国内外提琴制造的差别,他也有着自己独道的看法。徐晓峰:可能以前我们觉得是国外的东西比较好一点,国内的东西相对来说欠缺一点,但是从我制作的这种琴的角度来讲,其实目前仅缺什么,可能就是意大利是小提琴的发源地,欠缺的可能就是一些审美观点不一样,或者是文化不一样,但是这些差距在慢慢缩小。
在徐小峰看来,中国制作的提琴并不比国外的差,他期待看到越来越多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