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说:要想学好一样东西,就一定要从头学起。于是,学一门语言,我们从识音标、背单词、抠语法开始,可学了多少年还是不会运用;想学一件乐器,先从指法、乐理下手,龟速的前进让你最终放弃,想学画画,先从素描开始,没过多久你又被折磨得罢手了……
可是有一个人——
-27岁时迷上指弹吉他,两年后就能演奏难度很大的吉他曲——皮埃尔·本苏桑创作的“WUWEI”;-37岁恋上《肖邦夜曲》,从零基础经过4个月的学习,目前已经能弹到大半,开始进入收尾阶段;-小学、初中英语考试不及格,却因为迷上看电影学英语,在大学期间连过四、六级,并在英国伯恩茅斯大学获得了媒体管理硕士学位,回国后成为一代雅思名师;-读大学时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却在33岁时成为教育专家兼网红,开设的课程有指弹吉他、英语学习、PPT设计、摄影、烹饪等。
这个人就是罗永浩御用幻灯片设计师、“得到”精品课讲师,被誉为“高效学习者”的许岑。
一个人到底是如何在短期内把一项技能掌握到专业级别的?为了向更多人解释这个问题,许岑专门出了一本书——《上手》。
如果你也想像许岑一样快速掌握陌生课程,在较短时间内“上手”一项新技能,请仔细读下去。
一、用你的“求知热情”指引自己“上手”
我们先来看看许岑是如何从零基础开始学习弹奏《肖邦夜曲》的。
对于学习弹钢琴来说,37岁绝对算得上是“高龄”了。许岑在这一年突然爱上了肖邦的作品,甚至到了“沉溺”的程度,因此光听已经不过瘾了,他希望自己也能弹,尤其是这首《肖邦夜曲》。
说干就干!为此许岑花50多万买了一架钢琴,然后“自不量力”地开始练习。可是仅仅为了搞懂第一行乐谱,他就花了两个钟头!于是,许岑决定花钱去请一位钢琴老师。经朋友介绍,他竟然真的找到了一个愿意来教授的人。
零基础?第一首就弹《肖邦夜曲》!?这太匪夷所思了,这个老师肯定是为了赚钱被乱带节奏了!没错,我跟你想得一样。
但实际上,在两个人相互面试时,许岑发现老师在用手指按琴键时会有不同的按法。他发现了老师的过人之处,而老师也感觉到他的“研究”精神。所以二人一拍即合,开始了这次不同寻常的学习。在这4个月的时间里,许岑每天坚持练琴4个小时。
此外,他还间歇性地用每天5、6个小时的时间画油画。油画对许岑来说一样是零基础,他能坚持下去的原因是:想用油画装点房间,可是名画买不起,假画又太不像样。
许岑买了一套顶级品牌的油画颜料和油画布,并请来油画系博士,为他已经完成的画作直接进行指点。下图就是他的作品,上边这幅是自己的随手涂抹(被戏称为用生抽+老抽调的色),下边是跟随名师学习后的成果。
凑巧的是许岑的表妹从小学习钢琴,但现在却连碰也不碰。她说自己弹不了《肖邦夜曲》,并且表示许岑的演奏水平比自己高。而许岑的妻子是绘画专业出身,如今也早已放弃。虽然他的作品没有得到妻子的夸奖,但妻子也承认画油画,她比不过许岑。
通过了解许岑学习新技能的方法,我们可以总结出:快速上手新技能,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以终为始
说白了,就是“想到哪儿去,就从哪里开始”。比如说想弹《肖邦夜曲》,就直接从练习这首曲子开始,想画油画就直接用油画工具开练!
都没有基本功,这不是瞎胡闹吗?!可是,大家不妨想一想,你曾经放弃过的那些学习,不正是因为枯燥无味的基本功练习浇灭了旺盛的求知欲吗?
所以,从细微处着手,抛弃系统和基础的限制,“自然而然”地开始学习,正是上手的第一要素!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是抛弃了“从头学起”的寻常路,使学习方式新奇有趣,极大地保护了自己的学习热情。
可是光有热情,没有目标注定走不远。而“弹奏肖邦夜曲”和“用自己的画装点房间”要比“学会弹钢琴”和“学会画油画”的目标要精准得多,容易达成得多。这正是“越具体的计划越容易被完成”的实际应用。
就这样,许岑以终为始,对标精准目标,以热情驱动使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马力更足,跑得更快更远。
当然选择终点为起点也不是没有短处的。
因为不具备基本功,目标却是中高级的,所以难免遭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打击。那么如何应对呢——
第二,好老师、贵工具
打击是学习热情的劲敌。要想战胜它,我们需要两样武器:
1、贵工具。
买昂贵的工作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利诱:这么棒的学习用品,让你体会到学习就是一种享受;第二是威逼:这么贵的东西,不想当败家子儿就必须咬牙坚持下去!所以昂贵的学习用品是双刃剑,既是对自己好一点,也是对自己狠一点!
有人可能会暗自嘀咕:“我可没钱买顶级的学习用具”。对此,许岑特意指出,选择昂贵的学习用品,目的无非是督促自己坚持下去,所以量力而行,能达到目的即可,绝不能一味追求高价格。很多富二代花钱如流水,就算买下世上独一无二的好东西,他打心眼儿里不想学也没用啊。
2、好老师。
好老师不仅指认真负责,而且要专业,级别高。一方面因为这种学习方法不是从基本功开始学起,所以老师自己也要高段位,才能帮你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许岑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超越了学习十几年的表妹和妻子,这其中固然有个人努力的因素,但老师也是功不可没啊。另一方面,一对一的指导也是一种陪伴,一种精神支持。
有了物质和精神的全面支持,再加上学习的热情,你才会走得更远。
第三,短时间、高强度。
还记得许岑的练习强度吗?练琴每天4个小时,画画每天5、6个小时。
为什么这么大的强度?想要快速出成果,必须高强度呀。进度太慢,不但会耗损学习热情,而且拉长了到达目标的时间,很容易半途而废!
请记住,为了达到你的目标,尽量顺应人性,而不是挑战人性。
第四,学习与研究并行。
很多人问许岑:“你到底是怎么学东西的?”许岑认为,其实大家真正想知道的是“怎么上手”,而要“上手”一个陌生课题,包括了“学习”和“研究”两种行为。
学习通常比较被动,侧重于练习,而且常常是通过重复练习,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而研究呢,就是除去重复练习以外的所有部分,它具有很强的主动性,要去“探寻”。
从练习基本功学起的方法,在初期更多的是学习,还无法展开研究。但“上手”必须“学习”与“研究”并行。
比如,许岑在请老师之前,自学了一行乐谱,留意了弹琴时的指法;画了一幅自画像,这些都是在学习之前的主动研究。
因此,许岑在向老师请教问题时,不是泛泛地问:怎么弹钢琴?怎么画油画?而是具体的问:你弹琴时的10多种指法是怎么样的?我想要画一幅这样风格的画,应该用什么颜料和画笔?作画时应该注意什么?
大而化之的问题常常让回答者无从答起,也表明学习者并没有经过认真地摸索和研究,甚至都没有好好思考过。所以从现在开始,再不要劈头盖脸地问别人:如何学好英语?怎么教育孩子?
读到这儿,大家一定也明白了,为什么那个钢琴老师答应了一个37岁零基础学习者的“无理要求”。因为许岑是一个真正愿意思考,勤于实践,乐于研究的学习高手。
至此,我们已经对许岑的“上手”概念有了具体地了解。
所谓“上手”不是入门、初级,而是打破了分级学习的限制,抓住兴趣与任务的结合点,找到好老师,选用贵工具,通过短时间、高强度的学习与研究,对所学课题达到“初步掌握”的程度。换句话说,“上手”非常适合“露一手”。
所以,“上手”特别适合我们这种“很容易燃起学习热情,却无法在一件事情上长久坚持”的普通人,而且它的目标往往更接地气。比如像许岑,只是想弹会《肖邦夜曲》,而不是成为钢琴家;比如我们,只是想学会炒一道自己喜欢吃的菜,而不是成为专业厨师。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由此一发不可收拾,真的想要成为该领域的专家,用许岑的话来说就是想成为“上”手了,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学习”和“研究”。
如果说“上手”是了解新课题、新技能的起步期,那么“上”手无疑是奔着专业去的,而要达到这一步,必须学习和研究双管齐下,并且要克服一些困难。
二、成为“上”手需要这三个要点保证高效学习
第一,让“培养兴趣”见鬼去吧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习都能从兴趣出发,当然更好。但是作为现代人,我们的需求很多,压力很大,时间很少,兴趣常常因为不是我们的刚需,而被一再拖延,最终放弃。
另外,更为严峻的一点是,很多事就算你再没兴趣,也无法逃脱,必须要做。
所以学习不能只谈兴趣,最有效的做法是用任务驱动。
比如,许岑菜做得不错,还开了分享课。可他本人对烹饪并不感兴趣,只是因为在英国留学时无法忍受当地的饮食,才被迫开始学习。所以这里暗含着任务的驱动。
再比如,一个普通摄影爱好者的摄影水平肯定没有报社的记者提高得快,原因就是后者的作品完成是带着职业任务的,不像爱好者那样随意,这实际上是一种职业强迫。
这也解释了很多人“为什么学了很多,就是记不住”的困惑,方法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你没有带着问题去学习。“现在学了,以后可能有用”的想法是靠不住的。只有要解决当下难题的紧迫需求才能迫使你更高效地学习。
第二,像梅西那样的专注
要想做到高效学习,自然躲不开专注这个话题。一提到专注,很多人想的都是如何持续几小时只做一件事。
可是在许岑看来,专注可分为长期专注和短期专注。
所谓长期专注就是在长达半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内,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把注意力与当前学习的事情联系起来。比如在学习PPT制作时,许岑即使是看电影也不光是娱乐休息,而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