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吉他 >> 吉他资源 >> 正文 >> 正文

波西米亚狂想曲永远的Queen

来源:吉他 时间:2022/12/23

最近对皇后乐队很感兴趣,找出了一堆皇后乐队的现场演出视频来看。

看过Queen现场影像表演的粉丝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只要有牙叔弗莱迪在的现场,无一不是惊为天人!

光是想好好地看演出视频还不够,还经常看到很多人发弹幕上说“刚从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过来。”

所以,这次就决定推荐一下皇后乐队的传记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

它是让粉丝们了解Queen的一个重要方式,无论是对于新粉还是铁杆老粉来说,都是如此。

Queen的资深粉丝,可以通过这部传记影片重温皇后乐队在世时的盛况和主唱牙叔弗莱迪的传奇一生,年纪小的新粉丝也可以通过这部影片作为了解Queen的入门影像。

电影中,牙叔弗莱德的扮演者拉米·马雷克是个埃及籍演员,从五官、神态、到穿着,都和牙叔本人有很高的相似度。外在形象上可以说是还原度比较高了。

Queen的其他三位成员布莱恩·梅,罗杰·泰勒,约翰·迪肯,在选角上也都在向真人形象靠近。

本片的叙事线部分,是结合了Queen和弗莱迪的真实事迹,以及电影的艺术加工再创作两个部分。因为影片中的一些事迹和时间线与Queen的实际状况有些出入,算是一些虚构的地方,所以不能完全当成是全纪实纪录片去看待。

如果是想了解完全真实的Queen,建议多看看乐队的相关采访和真实的纪录片。

说到底,本片到底还是一部电影。

01

Queen的辉煌

《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故事向是从欧美群星为援助埃塞俄比亚饥荒而发起的大型义演演唱会开始,也以Queen受邀参加这次现场表演收尾,中段贯穿回顾了Queen的事业发展和弗莱迪的生活状况。

片名《波西米亚狂想曲》,取名自Queen的专辑《ANightAtTheOpera》里面的一支单曲《波西米亚狂想曲》(BohemianRhaposody)。

这首歌本身就有点命运的意义在里面,有很多粉丝都说这首歌像是在说牙叔自己。

电影主要是以时间线的方式在推进,集中在乐队的发展过程、弗莱迪的感情史和乐队成员的关系上。

这支在欧美乐坛上如惊雷一般的乐队,最开始是从一支学生乐队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最初由布莱恩·梅和罗杰·泰勒组成的“smile”乐队于年成立于伦敦,,后来由于主唱的离开,年弗莱迪加入成为新的主唱,贝斯手约翰·迪肯也加入其中,弗莱迪顺带强势地把乐队名字改成了Queen,连LOGO都是他自己设计的。于是乐坛史上后来成就巨大的这支四人乐队,就这样在大学里产生了。

弗莱迪不甘于这支乐队的发展只在学校周围的小型俱乐部演出,于是提议乐队要做出大的成绩,就要录专辑出唱片。

就这样,Queen开始专注于专辑的制作。

事业上,Queen租用录音室录制的专辑被EMI音乐人和经纪人约翰·里德发掘,随后开始在美国巡演。

他们创作的专辑《ANightAtTheOpera》融合摇滚、歌剧、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音乐剧的快乐超多复合的元素,用意在于打破音乐的限制,让所有的人都能听。

时长接近6分钟的单曲《波西米亚狂想曲》,经过一波三折的发行,推出后成为Queen创作的很有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

乐队开始进行更大范围的世界巡演,名气与日俱增,Queen霎时成为欧美乐坛上名声大震的一支乐队。

影片着重叙述了《ANightAtTheOpera》这支专辑的制作过程,尤其是单曲《波西米亚狂想曲》,镜头大部分都是看向弗莱迪用钢琴作曲的过程。

其实,Queen成员中能作曲不只是弗莱迪一人。

Queen的成员都很有才,各个都能弹能唱能创作,水准全都是站在制高点上,绝对是学历和实力兼具的超A组合。

主唱FreddieMercury(弗莱迪·摩克瑞,钢琴,艺术设计,Queen的LOGO出自就是弗莱迪设计的)、吉他手BrainMay(布莱恩·梅,天体物理学博士)、鼓手RogerTaylor(罗杰·泰勒,牙科学)、贝斯手JohnDeacon(约翰·迪肯,电气工程学)。

他们每个人都创作过金曲。

布莱恩·梅创作的《WeWillRockYou》,起初的灵感是为了让现场观众能够跟着节拍参与其中。该单曲推出即成经典单曲,即便是现在,在很多大型场合都会用这首歌作为很燃的BGM。

罗杰·泰勒创作的《RadioGaga》,节奏感好强。

约翰·迪肯创作出的《IWantToBreakFree》,MV中各个都是女装大佬,实在是惊艳。

《WeAreTheChampions》这首歌,采访中的牙叔解释当初是抱着想创作一首人人都能跟着唱的胜利之歌的目的来写的。

《WeWillRockYou》和《WeAreTheChampions》两首歌,在Queen的单曲中占有不可动摇的重量级地位。

不过,本片主要把弗莱迪作为主角光环,Queen其他三位成员的个性和戏份非常不突出。这一点,是让很多歌迷和影迷们颇有微词的地方。

(谁能想到,舞台上活力爆棚的弗莱迪小时候还练过拳击)

在团队的相处上,Queen的相处模式似乎没有那么和平。

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是创作者,经常会因为谁写的歌应该被收进专辑里而争吵不止。

在真实的采访中,团队成员坦诚他们之间经常争吵,啥事都能瞬间吵成一团。

但是在对作品质量的把控上,Queen又是出奇的一致。

感情上,主要以弗莱迪的感情史为主。影片里出现过的交往对象有异性女友玛丽,以及一起工作的同性恋人保罗·普兰特和后来认识的吉姆·赫顿。

生活中,影片中主要在讲述弗莱迪私生活混乱,情人不断,狂欢派对不停与乐队成员关系疏远,乐队一度面临解散的危机状况。

直至弗莱迪后来确认感染AIDS。(真实情况是年确诊)

整条故事线没有太大的惊艳感,但是Queen参加LiveAid这个大事件可以当作一个引子多加了解一下。

影片中展现的Queen参加的LiveAid,是真实的。

02

LiveAid

LiveAid个很重要的慈善音乐现场,也是Queen历来现场表演的经典现场之一。他们在现场表演曲目有:《波西米亚狂想曲》、《RadioGaGa》、《HammerToFull》、《CrazyLittleThingCalledLove》、《WeWillRockYou》、《WeAreTheChampions》。

相比于很多音乐人只能现场表演一两首歌,Queen是全场表演最多的音乐人。(大卫·鲍伊现场表演了四首,外加一段埃塞俄比亚饥荒的实况录像)

这段总时长16个小时的群星义演演唱会,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一下相关视频,音乐大佬太多,太震撼了。

这个事件在任何时刻都值得被纪念,因为欧美众多歌手和乐队参加的LiveAid,主题为“FEEDTHEWORLD“,是在音乐界和慈善界都是能永远绽放光彩的一次盛大援助活动。

当天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作为英国王室代表都到了温布利球场出席这次活动。

这场慈善义演分为英国伦敦场和美国费城场两个部分,本次慈善活动的发起人是爱尔兰摇滚歌手BobGeldof,目标是筹集到万的善款捐赠给埃塞俄比亚难民。

当时在乐坛上颇有声望的大佬级歌手到场很多。温布利球场现场实际由7.2万观众入场,费城的约翰·肯尼迪体育场有9万观众在现场。双城慈善义演面向全球动用十三个卫星在直播(奥运会只有三个,电影里是这么说的),近15亿观众可以在电视上看到这些欧美歌手的演出实况。

这个大事件在影片中比较真实地还原了年Queen在伦敦温布利球场参加义演的现状。别说,演员拉米·马雷克牙模仿叔的神奇走位法还是挺像的,就连模仿牙叔对观众进行现场声乐教学那段也很像。

看完这部传记电影,顺带看一下当年的LiveAid(生命援助),不触动人心是不可能的。

此外,关于牙叔和Queen的众多故事在本片之外还能看到很多。

本文就当是用来纪念牙叔弗莱迪的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