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线了一个新综艺《我们的民谣》,这是一档原创音乐综艺。水木年华、张玮玮、叶蓓、万晓利、陈粒、好妹妹、房东的猫等30组歌手参加,有你喜欢的吗?
《我们的民谣》,一定程度上是《乐队的夏天》的续曲。民谣理应绽放在冬季,摇滚理应躁动在夏季,这样的安排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作为观众,首先是被阵容里叶蓓、水木年华、张玮玮、万晓利这样的民谣老炮所吸引,其次是被歌词字幕附上和弦,方便吉他爱好者边看边弹的做法所打动。
开场叶蓓一首《白衣飘飘的年代》就把人听哭了,作为朴树歌迷对“麦田三原色”的偏爱,以及对一个自己并未去过的校园民谣年代的想象与致敬。冬等不到春,春等不到秋,等不到白首,《白衣飘飘的年代》无论词还是曲都是个人眼里非常能代表校园民谣 金年代的呈现,对那些纯净而清澈的意象的白描,对半音阶的恰当运用,没什么可说的,总之就是,特别好!
万晓利的《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也很不错。万晓利是一位很有个人特色的音乐人,南京李某离开我们的视线后,最能代表“地下民谣”的人就是万晓利。和李某极具生命力的狂放呐喊不同,万晓利更多是内敛的低语。当年也看过他和老狼、李某合作的演出一分震撼。听这首歌哭也更是因为当前的特定环境,万总腔调下重复的“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在这个难熬的冬天非常应景,绝望中迸发出希望。
以前对房东的猫没啥感觉,只知道这个组合非常火,音乐节常客,主唱长得很好看,音色也很治愈,但总觉得无论段落编排还是和弦走向都太过套路化。当听到现场演绎的《下一站,茶山刘》时也挺感觉,偶尔听这么一首云淡风轻的小歌也蛮有味道的。
看完节目有个很大的疑问,这节目好听,不好看,就是民谣这个音乐形式作为一个单一内容是否适合出现在大荧幕上,不管是它的受众、话题性乃至整个演出呈现的惊喜、饱满度跟流行、说唱、摇滚都不在一个维度,民谣讲氛围、讲情感、讲情怀,好的民谣隽永、流传、触动人心,但一旦没有跟观众产生共情,它可能就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流行乐,或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吉他弹唱”,它基本上不太会有丰满的编曲, 的唱功,炸裂的舞台表现力,或者说,没有可以出圈的“卖点”。
严格来讲,节目中真正的民谣并不多,撇开校园民谣(叶蓓和水木年华)跟老一代民谣或新民谣(万晓利、小河、周云蓬等)外,其他大多是所谓的转基因民谣,就是如果你有一个具体的或基本的标准去定义什么是民谣,大概大家都符合的就只有吉他弹唱了。那既然大家都没有那么严谨也不追求严谨,其实更愿意看到像蒋先贵这种融入电子、摇滚,不太像民谣的“民谣”,或是电子民谣、实验民谣,还有西方的另类民谣、乃至乡村、蓝草音乐等。这些民谣与“弹唱式民谣” 的区别往往是,在编曲、和声、配器上都要更丰富,又或是给人意想不到的听感,这是节目需要去深挖的地方。怎么让民谣听起来没那么民谣,民谣节目才会真的好看。
节目 期请来的“00后”听众的投票也能看出,竟然还被说中年油腻,当代大部分年轻人对音乐的审美还是不敢恭维。不追求编曲的丰富性与创造性,歌词的故事性与连贯性,以及词、曲、编曲之间的适配度。只一味追求辞藻的华丽度与旋律的悦耳度,否则流行的永远都是那些没有营养的依靠短视频平台传播的口水歌。
不过现在还能看到一档讲民谣的节目,就非常不容易了,且看且珍惜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