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跟大家分享了:
关于学习的“存储”和“检索”的方法和思路
今天,就跟大家介绍一下“提取”的诀窍,
如果大家认真地按我说的去做,一定会提高学习的效率。
因为我已经不知不觉中把这个方法实践过十年以上的时间。
我们的大脑,可以想象成是一个“内存卡”,我们往里面存储什么东西,里面就存在什么东西。
知识装多了,倒出来的都是知识;
垃圾装多了,倒出来的自然是垃圾。
(这段话我意在鼓励大家多存储一些对我们工作、生活和成长有帮助的知识和内容,少装一些没有太多营养的东西。因为我在生活中观察到,每天能保持一定时间读书学习的人实在太少了。)
我们身边有很多人,看书、学习之后,很容易忘记;
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觉得很有感触,很有道理,
但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问他们学过什么内容,却说不上来。
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一些人:
比如我的母亲、小姨等,自身对看书、学习非常认可,
并且有存储知识的动作(听书、看文章等行为),
但总是跟我吐槽说:“毛毛,你为什么看的书、学过的东西都能记住,我们一看就忘?”
相信大家也会有这样的经历,自己明明看了很多书,却依然没把生活调节好。
这就是“提取”这一过程出了问题。
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
知识是用出来的,越用记得越牢!
怎么用?
给到大家一个绝招!
也就是我上文提到过的,我自身实践过十年以上的方法:
费曼学习法
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学习方法:
把自己刚刚学的知识,按照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如果这个人听懂了你说的是什么东西、什么意思,你就能牢牢地记住你所学的知识!
上小学的时候,我就用过这个方法,只不过那个时候我并不知情:
我当时很喜欢数学,比较有兴趣,学得也比较好,
老师教过的知识,邀请同学回答问题,因为我会,我就举手回答,
老师还经常叫我上台给大家讲解某些应用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从学习到思考再到讲解,将知识牢牢地记在了脑子里,
当时我的数学成绩,总是班级、年级数一数二的。
这无形之中,就运用了费曼学习法。
问大家一个问题:
在任意一个班级课堂里,谁掌握知识掌握得最好?谁的成绩可能最高?
当然是这个学科的老师,因为他每天都在使用费曼学习法!
头脑中的概念经过输入、然后在头脑中转化(思考),再经过输出之后,才会内化,
如果只是“学”,而没有“习”,学习就没有成果。
茶余饭后听到别人讲起某些内容,自己只是听说过这个概念,只能表示很认同而已。
我用听歌来举例子,跟大家说明白这是个什么道理:
比如周杰伦的流行歌曲《晴天》
这首歌的旋律、歌词,我们大部分90后都有所耳闻;
学过知识就等同于听过这首歌
接收知识的过程,就像听歌的过程。
关于“知识为什么没有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作用”这个问题,
就如同你听了很多遍《晴天》这首歌,但你并没有把它“用”(提取)出来。
假设某一天,我遇到了一个喜欢的女孩儿,她很喜欢周杰伦,我因为她的喜好,而去学习演唱这首歌,即视为使用知识的过程。
这首歌,不再简单地被我听过,而是被我使用过。
如果这个女孩儿喜欢不一样的演绎风格,我用了口琴来吹奏一遍《晴天》的曲调,那么就视同我将同一首歌曲(某一知识)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使用了一次,我对这首歌曲(知识)的掌握程度必然加深;
倘若我又用吉他将这首歌曲进行弹唱,那么就必然又加深一次我对这首歌(某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从最开始的我听过某一首歌,到我将这首歌以演唱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首歌就为我所用,就变成了我的东西,它包含了我的声音、我的技巧、我的风格以及我的情绪。
从此以后,我就变成了一个会唱歌的人(有知识的人)
所以,我的母亲和小姨打“我真佩服,毛毛不管看过啥书,他总能记得住!”
因为,我把每一本看过的书中的内容,都跟身边的人讲了不止一遍!
举一反三:
当我阅读了《终身成长》这本书之后,如果仅仅把这本书读了,
不去加以应用的话,那么当有人提起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时,只有一种结果:“我知道!我知道!这本书我也看过!”
然而,我还是我,只是听说过!而这位朋友,是使用(跟别人讲过)过!
这还是一种轻度的“使用”。
因为它比较简单,把自己学过的内容,复述一遍出来,就好了。
但千万不要小看这个使用方式,因为樊登老师就是这一爱好者,他的事业,不就是把一本又一本好书,用自己的特色,利用互联网,复述给广大选择付费的听书人吗?
一位会员一年时间向樊登老师支付的会员费,樊登读书APP的会员,全国可是有好几千万!
樊登老师的这一举动,不就创造了无限的财富吗?
将所讲内容复述出来,讲给他人听,自己受益,也影响了他人,还创造了经济效用。
然而这才仅仅是轻度使用!
继续拓展使用场景:
拥有固定型心态的人,在做事情时,喜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