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音乐:教堂花窗玻璃外的世界
巴赫和亨德尔出现之时,西方音乐正处于十字路口。一个成为从巴洛克复调的最后一个高峰回首遥望过去的一种观念和实践的体现和最后丰碑。另一个朝相反方向,注视新的天地,给同行和后来者展现新的景色。悠长的巴洛克艺术时期以他们两位结束。
——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人们通常会将年看作是年文艺复兴时期的结束和年巴洛克时代的开端。当然艺术时期和风格的转变,从来不会呈现出钟表刻度那般分明。
彼时文艺复兴的余晖未散,人文主义的思潮风靡欧洲,即将到来的时代可谓群星闪耀:那是伽利略将望远镜望向太空,牛顿思考万有引力的时代;是培根宣告“知识就是力量”和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时代;是莫里哀、塞万提斯、伦勃朗等名家辈出的时代。
▲伦勃朗:《夜巡》
这些伟人们在各个领域的思想启迪和杰出成果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推动着全人类的思想进程,其中当然也包括音乐家们的贡献。
这里既有音乐世家,比如斯卡拉蒂父子、维瓦尔第父子、库普兰叔侄以及著名的巴赫家族,也有年近不惑才以《和声学》扬名的大器晚成者比如让-菲利普·拉莫。
作曲家、表演者、学者连同乐器制造大师、出版商等众多音乐从业者一道,使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貌。
此时人们相信,音乐的主要目标是打动人的情感,按照理论一些的说法,这叫“情感论”——
所谓“情感”,是指心灵的状态而非个人的“小情绪”(区别于前古典时期短暂出现过的“情感风格”)。
这种美学理论促使音乐家们打破常规,在实践中形成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一些基本风格特征,比如:
对通奏低音的使用、大-小调体系的调性和声慢慢成熟、音乐节奏向着准确规律的舞蹈节奏和自由即兴的无规律节拍两个极端发展。
更值得注意的是乐器演进对音乐创作的影响。至此,器乐作品写作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声乐创作的思路和风格。
年是个“神奇”的年份。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弗雷德里克·亨德尔、D·斯卡拉蒂三位巨匠同时出生在这一年。
▲J.S巴赫
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年-年)出生在德国中部的埃森纳赫,跟随他的父亲和哥哥学习音乐,小时候的他还在月光下抄谱学习作曲,这一传说至今还被音乐老师们用来激励初学者。
但巴赫确实终身保留着抄谱的习惯,并且能迅速抓住不同地区和作曲家作品中的特点,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比如《法国组曲》、《英国组曲》、《意大利协奏曲》等。这真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巴赫可是终生未曾离开过德国的。
巴赫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他将复调艺术推向最后的高峰,两卷《十二平均律键盘乐作品集》被誉为钢琴家的《旧约全书》。由此人们习惯将他去世的年定义为巴洛克时期的终结。
但巴赫在生前的名气甚至不如他的儿子们,也没有供职过什么显赫的岗位,在去世之后被人们长期遗忘了。直至19世纪在欧洲的复兴运动中,人们才重新认识到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对于这一点我们将在专题中进行更详细的介绍。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FriedrichHandel,年—年)
亨德尔(GeorgeFriedrichHandel,年—年)与巴赫同为德国人。不同的是,亨德尔游历甚广,并最终在英国迎来了辉煌的职业生涯。
年,亨德尔进入哈雷大学,次年移居汉堡。
-年间他来到意大利并结识了包括D·斯卡拉蒂在内的一众意大利音乐家。
年,亨德尔被任命为汉诺威选帝侯乔治·路德维格的宫廷乐长,并最终追随这位后来继承英国王位的乔治一世定居英国。在新国王的支持下,亨德尔组建了皇家音乐协会,演出意大利歌剧,并创作了很多意大利正歌剧,如《朱利亚·凯撒》、《阿德米托》等。
但是不久后,亨德尔的正歌剧就受到在英国本土化发展起来的民谣歌剧的挑战。
英国作曲家约翰·佩普什的作品《乞丐歌剧》用英国民谣填词,其中的英语对白针砭时弊,还捎带调侃了以亨德尔为代表的意大利歌剧,大受英国中产阶级的喜爱。
为了扭转在歌剧战场上的“败局”,也为了让歌剧院继续运营下去,亨德尔不得不开始调整自己的创作思路。他敏锐地捕捉到清唱剧在英国的发展潜力,从年开始创作用英语演唱的清唱剧作品。
随着《扫罗》和《弥撒亚》的大获成功,亨德尔干脆在每年的四月斋都演出清唱剧,并继续创作出《以色列人在埃及》、《犹大马加比》等一共26部作品。
英国人后来自豪地将这位德国作曲家的创作看成本民族的艺术。
至此,亨德尔彻底俘获了英国观众的心,他去世后被安葬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他的键盘乐作品和管弦乐作品如《水上音乐》、《皇家焰火》也经常被演出和引用,但清唱剧毫无疑问是亨德尔最杰出的成就。
▲D.斯卡拉蒂
和前两位相比,D·斯卡拉蒂(DomenicoScarlatti,-)的艺术生涯显得有些平淡,甚至有些无奈。
他的父亲是那不勒斯歌剧的代表人物A·斯卡拉蒂,但他的音乐创作并没有顺着父亲的道路走下去,大约首键盘乐奏鸣曲是D·斯卡拉蒂留给世界,且至今仍待不断发掘的艺术宝藏。
年他从意大利移居葡萄牙在里斯本的帕特里亚克教堂担任乐长,同时负责教授葡萄牙国王的女儿和弟弟音乐课程。
当年这位公主嫁到西班牙时,D·斯卡拉蒂作为“陪嫁随从”继续为西班牙的宫廷服务,直至去世。
斯卡拉蒂大部分的键盘乐奏鸣曲大都带有教学的目的。
在曲式结构上主要采用“带再现的二部曲式”。而且,斯卡拉蒂各个时期的作品符合他个人游历经历的“意大利特征”、“西班牙特征”。特别是他在键盘乐器上对西班牙打击乐和吉他演奏效果的借鉴以及对不协和音的大胆运用,常常成为作品的点睛之笔。
虽然受限于学生的演奏水平和简陋的乐器,但斯卡拉蒂却能在有限的条件和“规则”内通过这些作品向世人展示其无与伦比的天分和想象力。
可以说,他几乎穷尽了现有创作条件中的各种可能,同时在平凡的一生中,不知疲倦的奉献着自己对于音乐最朴素的情感和理想。看上去,在这些已经成为传说的音乐家中,D·斯卡拉蒂是更为接近我们普通人的一位,而这也正是他最打动我们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