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吉他是一种既可独奏、伴奏,又可与管弦乐队合奏的一种西方弹拨乐器,并且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深受艺术爱好者的喜爱。笔者从年开始学习古典吉他的演奏,总结一点对古典吉他的认识仅供古典吉他爱好者参考。
首先谈一下对演奏速度的理解。先拿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西班牙电影中的主题曲《爱的罗曼斯》为例:它的原始版本是著名吉他家叶佩斯,和著名吉他家佩佩·罗梅罗的演奏相比,虽然速度大体接近,但不完全一致,但由于对乐曲处理上的多元性,相同的一首乐曲有不同的大师来演奏,就出现较大的差异,这可能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对速度的认识和理解有两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一、速度的多层次性,也就是说虽然有快板、慢板的区别,但仍有速度的不同。如名曲《阿尔仅布拉宫的回忆,谱面要求是行板,也就是走路的速度,每个人走路的速度是不一样的,究竟以什么速度为最佳呢?再比如乐曲《悲伤的礼拜堂》第一段(A)要求用慢板的速度来演奏,那么,这种慢究竟要求慢到什么程度?应该以什么为标准?这就要看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了。艺术修养加上演奏技巧的处理与运用。才是诠释作品的关键所在吧!
二、速度的相对性,乐曲规定的速度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慢中有快、快中有慢是常有的。再比如《悲伤的礼拜堂》C段快板结束的时候,实际上做了渐慢的处理。这也是根据乐曲的性质所作的相应变化,这样才避免了机械的呆板、平直,从而达到了自然流畅、精美动人的境界。再比如《雨滴》,前面标明是ff(很强),那么就使这一段曲调的每一个音奏得很强吗?若标明PP(很弱)就把这一段曲调的每一个音奏得很弱吗?那可就是非常不聪明的做法了。笔者认为前面的装饰者可弹弱,到本音时,才使用ff(很强)。曲作者为表现雨滴的效果.在此使用了夸张的手法,这说明音的强弱在一个乐句中也不是等同一致的,而是相同的情况下有强有弱,一个强奏的乐句,将其中的某些音演奏的相对柔和是完全有必要的。
其次再谈谈古典吉他的艺术表现:音乐的表现手段多样,可从反复练习和不断实践中慢慢体会,也可以从别人已经取得的经验中去学习、理解、消化。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对于从事表演的人来说.敏锐精确的听觉培养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铃木教学法的创始人强调说:“最重要的是听,这才是音乐的关键。”并认为这种才能主要来自后天的培养、训练。由于中国早期的吉他制作比较粗糙.音质较差,使得一些演奏者把提高吉他的音量放在首位。忽略了吉他本身的动人音色。而现在随着吉他制作上的进步及大量优质的吉他名琴进入中国.现在很多的演奏者已经意识到了吉他音乐表现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乌拉圭吉他演奏家、教育家卡雷巴洛的一套新型的演奏体系,大大完善了吉他弹奏的音乐表现.相信吉他那动人的音色会征服更多的听众。
每个人都希望早一天从探索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而且在不断地打破与创造中建立新的传统。想达到这个愿望,需要我们每时每刻的努力,探寻新的艺术境界与表现。也许一些同行看法不同。但希望我们最后能做到殊途同归.因为通往诠释吉他音乐的路不止一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