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马龙《大钢琴Ⅱ》专辑封面。资料图片
尚·马龙《梦与幻之间》专辑封面。资料图片
从事音乐创作可以有两条路,一是越走越深,二是越走越宽。前者向着常人所不能企及之处,后者向着音乐所未到达之处。如今,古典、流行、爵士、摇滚、电子、新世纪……各种音乐类型之间的壁垒和界限正在被打破,音乐所能承载的意义远比我们想象得要丰富:它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它是包容的,而不是排他的;它是变化的,而不是程式化的。创作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不同音乐和文化,在不断创新中拓宽音乐的边界、激发音乐的无限可能。
基于这样的想法,多年前我从古典钢琴演奏转为新世纪风格创作,并游走于多种风格之间。在很多次大胆涉足跨界后,我的艺术风格逐渐走向融合。
融合侗族大歌与现代音乐
在众多融合音乐专辑中,年创作的《侗融》于我而言最具独特意义。“侗融”,融的是侗族大歌和现代音乐,这样的组合听上去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作为一种多声部合唱形式,侗族大歌没有伴奏,没有指挥,精准度却不亚于西方严谨的和声模式。也正是因为没有乐器伴奏,它更加注重节奏的运用,用极其强烈、充满力量的旋律呈现排山倒海的气势和大开大合的情感,让人在高低起伏间听到虫鸣鸟叫、高山流水、人间喧闹。
而我,恰好喜欢处理人声,喜欢与旋律打交道。于是,我多次去贵州采风,在贵州侗寨一住就是一周,把当地艺术家表演的侗族大歌录下来,再带回工作室,用钢琴、萨克斯、打击乐等乐器为其“伴奏”。通常先形成旋律,然后尝试加入不同的和弦、节奏等,看看哪种搭配最为协调。
比如歌曲《黎平》的创作灵感,就源自侗族歌曲《如果我不唱歌,你会说我很骄傲》。原曲是无伴奏合唱:“说不唱歌,朋友说我心高气傲,尽情欢歌,朋友说我心直率,喜欢我唱,我就唱开怀,一生一世能有多少载,高山再陡也有盘路绕山过……”旋律悠扬舒展,与歌词传达的朴素人生哲理和豁达生活智慧相契合。
如何让民族风与国际范儿融为一体?我在人声的基础上加入和声及和弦,以增添音乐的立体感、结构感;去除一些人声,在和声部分加入一些花式钢琴演奏技法;在器乐伴奏方面,急促的鼓点、迷幻的电吉他、低沉的贝斯等不同乐器的进入要与人声的高低、强弱、缓急相呼应。就像烹饪一样,依次下入不同的食材和调料,但始终不能忘了主材是什么。所以,不论如何“融”,我都要尽力尊重人声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增加一点现代或西方的口味,让它更容易被其他文化群体理解和欣赏。
不同乐器的巧妙运用和搭配在融合音乐创作中至关重要。中西乐器音色不同,互为补充,只要编曲得当,合奏起来通常很和谐。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由此我走进了一个广袤美丽的音乐国度,越往里走,越是好奇,越是沉醉其中。此后,我用多次旅行、3张专辑、40多首融合音乐作品和上百场演出,来致敬这个赋予我无穷灵感的国家。
对话中国民乐与音乐家
与中国民乐的亲密接触源于一场与昆曲艺术家跨界合作的音乐会,那是我第一次了解到丝竹管弦的魅力,惊讶于昆曲伴奏的乐器配置之齐全,更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音乐使用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乐器多是旋律性的单音,而钢琴是立体的多声乐器。因此,我在融合创作时会运用五声音阶,用古筝、竹笛、琵琶等中国乐器演奏旋律,钢琴或其他西洋乐器演奏和声。二胡是我最喜欢的中国乐器,放眼全世界形形色色的乐器,二胡独树一帜。它的音色像人声在诉说,欲断又连似欲言又止,弦音急转似话锋突变,丝缕平缓似心绪平复,这与爵士钢琴撩拨情绪的特质有异曲同工之妙,将两者结合可以让乐曲的故事性和表演张力倍增。
年,我为推介三星堆文化创作了歌曲《奇遇三星堆》,很多朋友说这首歌听起来很魔幻,我觉得这个评价很精准,因为我正是想通过略带怪诞的旋律来体现三星堆的神秘感:主歌是雷鬼曲风,副歌旋律取材于侗族民歌;英文说唱与侗族大歌的原生态唱腔此起彼伏;键盘、吉他、贝斯与侗笛、古筝、二胡伴奏相映成趣……我想用我的音乐告诉大家,门类、曲风、乐器、唱法、语言都能够实现融合,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可以产生独特魅力。
回顾这些年的创作经历,我一直同很多优秀的中国音乐家保持交流、对话与合作。在演奏、作曲、编曲、戏曲表演等方面,中国音乐家都形成了独有的风格。还记得多年前在青海采风,所到之处人们都跟我骄傲地介绍作曲家王洛宾,热情谈起他在那里写下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我想,能被当地人如此认可,说明他的作品真正体现了地地道道的民族风味,于是开始深入了解他的经历。王洛宾一生致力于创作改编民族音乐,在现代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间架起一座桥,这样的追求令我钦佩。于是,我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改编他的作品,继续他的融合之路,讲述我所遇见的中国故事。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两年多来,面对面的文化交流不得不按下暂停键,我也只能在欧洲的个人工作室里不断创作。从疫情初期创作歌曲《黎明的编钟声》为中国加油、发行新专辑《楚》致敬英雄之城武汉,到为年联合国中文日创作主题曲《春颂》、为西安抗疫创作公益歌曲《长安常安》……越是艰难时刻,越需要音乐凝聚力量;越是身隔万里,越需要音乐拉近彼此心灵。此时,音乐家不能缺席,我不能缺席。
不久前,我专门创作并录制乐曲《致北京奥林匹克》,表达我对北京冬奥会的真诚祝福。滑雪、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等冰雪运动让人体会到速度与激情,为了与冬奥主题、奥林匹克格言以及音乐视频画面相契合,我决定在创作中突出“快”这个特点,用快节奏的钢琴独奏曲来表现动感十足的冰雪运动、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正如奥林匹克新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所倡导的,北京冬奥会展现了人类的团结和友谊。音乐与体育都是民心相通的纽带,共同诠释“一起向未来”的美好期许。
(作者为比利时钢琴家,代表作有专辑《梦与幻之间》、上海世博会比利时馆主题歌《我们的歌》等。方莹馨采访整理)
《人民日报》(年02月27日07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