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还有着这样的回忆:小时候每到冬天,我们都会穿上妈妈亲手织的毛衣。虽然那一件件毛衣的背后都是她们亲手编织的爱,但回归到衣服本身,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大部分的手织毛衣穿起来的感觉有点一言难尽——不是这里不舒服,就是那里不合适。
现在,我们只会购买成品毛衣。它们都是标准的工业产品,可无论是保暖性还是舒适度,都比大部分手织毛衣要好得多。
但也说了是大部分。毕竟真的有那种手艺精湛的妈妈,她们织出来的毛衣能在各方面吊打大牌的流水线产品。这些妈妈可能是你的妈妈,也可能是你同学的妈妈,至少,你也听说过。
我们说的手工吉他,便是相同的道理。同样都是手工,彼此之间也有不同。
一个对音乐一无所知的木工拿到一张图纸,使用简单的手工工具,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切割出一块一块的木料,做出了符合图纸上尺寸要求的部件,然后把这些部件组装成了一把“吉他”。
而另一个有着几十年经验的专业制琴师,带着一帮同样经验丰富的助手,使用机器做出了大部分的结构。但是,一些影响吉他声音的关键结构,以及整体的组装,是由这群人凭借着经验和听觉,一点一点修正出来的。
哪个更符合你心目中对“手工吉他”的定义呢。
提到吉他,我们能马上想到北美大牌——马丁、泰勒、吉普森。他们是成熟的工业技术与行业发展水平的体现,用上等的材料、先进的技术、精细的管理来制造乐器,是这个行业里的Chanel、LV......
但是,我们也知道SantaCruz、Bourgeois、Collings、HussDalton——大名鼎鼎的北美四大手工琴。它们并不是完全的工业产品,产量也不高,保养和使用的注意事项也更加繁琐,材料也不一定有什么优势,质量也不一定有成熟的工业大牌那么好。那为什么它们能那么受欢迎呢?
是声音,是你轻抚琴弦,便能沉醉其中的声音。
优秀的吉他,没有办法一次成型,是需要不断地修正、调整,才能慢慢地接近完美。它们就像藏在巴黎街角的裁缝铺,只有亲自去感受那种根据身形慢慢调整的尺寸,才能明白那些手工细节的绝妙之处。
所以,手工吉他不是一次成型做出来的,是制琴师一点一点修出来的。
在吉他的制造过程中,一部分工序是可量化的。整体的结构、设计,大部件的切割、裁剪,一部分配件的制造,以及抛光、上漆等环节。得益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这些只需要严格符合标准的任务,机器比人类有优势得多。
但是另一部分工序,是不可量化的。比如琴码、弦枕、漆面、音梁以及整体的组装环节。由于木材的特性,统一标准的工序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如果是流水线操作,就无法花费太多精力在单个产品中,对质量的要求会更为严格,导致了这些重要的发声部件会做得较厚较粗,做出来的吉他当然结实耐用,但真不算特别好听。
海凡手工吉他,则是在那些不可量化的环节,进行了手工操作。
我们学习四大手工琴的理念,让拥有几十年经验的制琴师们,亲手制作出影响声音的琴码、弦枕、漆面、音梁。制琴师的名气和实力都不如四大手工琴的大师们,没关系,我们用最原始但最有效的办法。一刀一刀的切,一点一点的调,一次一次的用耳朵和仪器测试效果。一不小心切多了,那就只能换一块木料重新来。海凡的制琴师们在这样的要求下,平均5个小时才能削出一组接近完美的音梁。
这是海凡吉他秉承的制琴理念,在工业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用机器节约一部分时间,把它们放在那些需要人为打磨调整的环节上。就像织毛衣,你并不需要亲自去薅羊毛纺毛线、削木棍做织针,你只需要买到现成的材料,就能开始编织出那件蕴含爱心的毛衣。
这样的生产速度,一个月能产出多少呢?在提前预备好原料、使用机器完成可量化环节、一个制琴师带着十几个熟练助手的情况下,一个月只能生产几十支。
但我们乐此不疲,因为制作中国人自己的高端手工吉他,就是我们的梦想。
在多年的发展和严苛的要求中,我们的制琴师和助手们也在不断地成长。他们也成了国内最有希望,能赶上四大手工制琴师的人。
在海凡吉他同等价位上的国外大牌的高端琴,当然有着不错的品质,声音和手感都值得夸赞。但再大牌的品质,也无法弥补流水线批量操作所欠缺的那一点点不同。相比之下,海凡吉他面板和音梁的调配可以发挥出木材更大的潜力、弦距可以做到2.2甚至可以调到更低。这一点点不同之处,便成就了我们独特的音色。
如果你还不确定是否要把吉他作为一个终身爱好,那么相比于这些暂时不太明白的差异,你可能更喜欢结实耐用、价格友好的产品。
而如果你是一个熟悉吉他、追求进步、喜欢声音的人,你就能懂我们的不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