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吉他 >> 吉他发展 >> 正文 >> 正文

弦动木心指尖流音工业时代的吉他匠人

来源:吉他 时间:2025/4/20
世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

一曲《卡萨布兰卡》带我们走进了那家酒馆。无需言语,只要一个眼神;无需配乐,手指轻拂琴弦,拨动了两人沉寂已久的心。

在各种文艺片的配乐中,导演对吉他情有独钟。吉他的音色变化丰富、纯净优美,自带的延音效果能够表现出动人的情感和丰富的音乐细节。

就像《木偶奇遇记》里老木匠化腐朽为神奇,将一根木头削成了会跳舞、会刷剑、还会翻跟头的木偶。手工匠人们推着凿子,让一个个小小的盒子与琴弦产生了丰富美妙的共鸣!

————????????????????————

??书名:《吉他匠人》

???作者:[美]凯瑟琳.达德利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译者:谭宇墨凡

适读人群:吉他&手工艺爱好者

??推荐:?????????

一句话介绍:工业化时代的手工艺者

————????????????????————

《吉他匠人》一书讲述了那些藏身幕后、使音乐工作者的浪漫魔法成为可能的手工匠人用心谱写的故事。

许多制琴师在谈及制作吉他的初衷和动机时都会说自己仿佛坠入了爱河。拨弦乐器独有的浪漫和热烈犹如希腊神话中海妖的歌声般充满魅惑,让人无法自拔。

但是在工业化时代,手工艺者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他们在与机械化的对抗中无疑处于弱势。对艺术的执着和生活的压迫使他们陷入了矛盾与挣扎。

专业的匠人和演奏家对音质的判别远非普通人能比。他们能听出一把吉他在音质上所具有的特殊的、难以名状的差别。包括但不限于延音的长短、泛音的复杂以及“发声”的整体印象。这被认为是与“声木”(tonewood指能够发出罕见声音的木材类别)和工艺有关的物理表现。

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手工艺匠人们依靠他们的技艺和经验,甚至还要运用“直觉”与工具和材料互动,调节音板和音梁的厚度,找寻这一把吉他独有的理想音质。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却很难对其他人解释。

匠人制作吉他需要与木材对话,就像《木偶奇遇记》开篇提到的那样,那根被制作成木偶的“原木”是有生命的,它吵嚷着阻止老木匠劈砍自己。把木材看作一种有生命的物质,感受它、与它交流,这一过程让匠人们学会了“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虽然这种方式未必会被主流科学所认可,但它也是一次人类与非人类自然的邂逅,给人一种打破常规的渴望。

与此相反,普通人对音乐的欣赏掺杂了太多其他感官的辅助,他们对音色的描述通常都是比喻性的,也很难做到稳定一致的反应。他们在听到某个曲调时能“知道”自己是否喜欢,但却很难确定自己在美学特质上的偏好。

因此,当顾客发现市场上有各种款式的吉他可供选择,价钱也有很大的调整空间,他们只会觉得太好了!彼之蜜糖、吾之砒霜,工业化带来的竞争对手工艺人的伤害是致命的。

当你真正了解了一把吉他的手工制作过程,你眼中的吉他不再仅仅是一种乐器,你从吉他的音质中听到的也不仅仅是音乐,而是一场关于商品在消费文化中如何产生价值的辩论。

?手工艺品一定比工厂的量产更有价值吗?

?前沿技术能够反向提升传统工艺吗?

?为什么21世纪手工艺制品仍能延续?

……

这本《吉他匠人》即使不能给你一个明确的答复,至少可以帮助你展开思考!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