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如果让你从独立性、勤奋、责任感、想象力、对他人的宽容和尊重、节俭、决心和毅力、宗教信仰、无私和服从这些选项中,选择三个你认为对孩子而言最重要的需要学习的态度和价值观,你会选择哪三个?
世界价值观调查研究表明,90%的中国家长认为“勤奋”是孩子最重要最需要学习的态度和价值观。
双减政策一出来,马上有家长提议禁止教师给自己孩子补课。可见在中国家长眼里,花更多的时间“勤奋”学习对学生而言有多么重要。然而,“勤奋”真的是孩子获得优异成绩最重要的因素吗?
哈佛大学新生调研结果表明:有80.4%的学生每周学习时间在30小时以下,日均不到5小时,这些学霸的学习数据表明: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上并非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的必要条件——因为高效利用时间比勤奋更加重要。
老子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这里的“术”可以理解为原则、本质,“道”理解为方法手段。
如果我们做家长的没有弄清楚教育的本质,一味追求教育手段,很难得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结果。
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张华是三个孩子的爸爸,在成为父亲后,由于深感当爹的压力,他开始探索如何让国内的小孩,随时随地获得全世界优质的创新资源,为此创办了少年商学院。8年后,他将学院的整套素质教育经验与自己的育儿经验相结合,编写为《世界是我们的课堂》一书。
《世界是我们的课堂》张华
本书中通过研究世界名校录取标准,分析国内外学霸的共同特点,结合自己8年教学经验,深度剖析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国家推崇素质教育,以及如何在教育资源不平等的时代让世界成为我们的课堂,让孩子们获得教育公平。
1.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完整健全人格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全人格,“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强健活泼之体格;优美和乐之感情。”
也许你会认为这些话在应试教育环境下简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现在国家的考试机制,从中考开始人才分流,只有50%的学生能够上高中,而高考又会筛掉更多的学生。大家挤破头就为了获得高等教育的资格,谁愿意进行素质教育?减负从二十年前提起,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什么时候真正落实了?
我们一直以为,素质教育会影响孩子的考试成绩,但作者在《世界是我们的课堂》一书中说道: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非对立的。人们之所以将其对立,是因为不少人把素质教育定义为不重视成绩或不用考试的“快乐教育”。
作者整理了-这4年全国各地公布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表单,分析相关报道及他们自己留下的网络痕迹,并对其进行采访,发现他们中没有几个是夜夜苦读的“书呆子”,更多的是兴趣广泛、善于提问、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这些学霸中78%以上有两项以上深爱的兴趣。有的人喜欢弹吉他,有的人喜欢打游戏,有的人喜欢看电影等等。
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在《创造性思维》一书中提到: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追求更加专注的爱好和专长,因为将爱好深度培养成专才的过程,会为孩子们开发更加强大的心智技能,这些技能拓展到更多的学习中,让孩子们即使面对不太感兴趣的学科,也可以采用最适合自己最高效的方法去学习。
如果我们还在采用逼孩子学习的方式,禁止孩子将时间精力花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孩子虽然勤奋,学习效率却会很低,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从小补课,却一直成绩不理想的原因。
与此相反,哈佛新生调研表明:比起父母的期望,哈佛大学学生的学习压力主要源于自身。79%的受访者的压力来源是自我期望,受到来自外界压力的学生只占11%。
这意味着,内在驱动力远比外力更有效。
双减政策下,由于不能补课,许多家长担心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会导致普通孩子与富人家孩子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针对这种担忧,作者在本书中提出:如果说有所谓的“起跑线”,父母的格局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从年开始,作者调查那些不上补习班的孩子到底在干什么,如何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最后得出的答案是:让世界成为我们的课堂。这也是我们每个普通父母都能做到的为孩子实现教育平等的最佳办法。
2.让世界成为我们课堂的方法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少年商学院的多项课程与实践案例,为我们讲解了培养孩子面向未来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方法:
01.阅读
双减政策后,小学生回家没有作业,家长们想要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又不能进行学科补习,有什么办法呢?
美国佛蒙特州的一位小学校长认为:小学阶段,除了课后阅读,家庭作业与学习成绩的提高没有关系。他要求学生,放学回家后不需要写作业,但一定要阅读,必要的话,和家长或监护人一起阅读。
半年后,学生们的成绩稳定,家长们也对这一做法好评如潮,因为“孩子现在有时间去追求作业之外的其他东西,在家里的参与感也更强了”。
作者在本书中提出,带孩子阅读要注意一下三点:
一、陪伴本书强调,所谓的亲子阅读,不是指我们读给孩子听,或者孩子读给我们听,而是需要互动的。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看同一个主题的书籍,然后进行讨论或者辩论,头脑风暴,甚至表演。
二、广泛阅读,混合阅读。
我们不要等到孩子能够读懂了,才让孩子去读,书本来就不是要让孩子完全读懂的。对孩子来说,培养阅读爱好,比完整的阅读更重要。只有孩子多看不同领域的书籍,让自己的内心与之产生碰撞,才能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一旦孩子找到了兴趣,就很容易进入深度阅读,进而主动学习。
三、多读经典自从开始带孩子亲子阅读后,我强烈地感受到了经典作品与一般书籍之间的差距。以前看过几套儿童读物,里面大量出现语句不通,逻辑有问题的情况,我赶紧将它们束之高阁。
想给孩子看些经典书籍,打开视野,又不知道哪些书适合。
针对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经典书籍,作者给了我们两个建议:
一是“哈佛经典文丛”
这套书涵盖了历史、传记、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大学科领域,展现了中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文明的最优秀成果和代表作品。自年问世至今,始终广受赞誉。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思想家胡适称赞其为“奇书”。
只要每天花15分钟阅读,4年后就可以将这套书看完。孩子便有机会获得丰富的知识与智慧。
二是“儿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作者建议我们在为孩子选书时,可以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