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华夏著名的文物,曾侯乙编钟绝对榜上有名,它出土于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中,被中外学者称为“稀世珍宝”。可是您也许不知道,其实伴随着曾侯乙编钟出土的,还有一件神秘的附属文物,而当专家说出它的作用时,所有的人都不免大吃一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年2月,位于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城郊的一座小山包上,由于扩建厂房的需要,便开山炸石准备进行施工。谁知如此一炸,竟然炸出一大片三合土的夯土层,工作人员怀疑炸到了古墓,随即联系考古研究所,专家们随后对此地进行保护性发掘。至此,曾侯乙墓正式重见天日。
在发掘过程中,专家们根据墓中棺椁以及武器铭文,确定了墓主人的身份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名为“曾侯乙”。除此之外,大量文物也随之出土,其中包括礼器、乐器、漆木用具、金玉器、兵器、车马器、青铜器和竹简等余件。曾侯乙编钟、四龙曾徽、十六节龙凤玉佩等珍宝,都是于该墓出土。在曾侯乙编钟出土时,随之一起呈现于世的,还有一件“特殊”的器物。该器物长相类似于“五弦琴”,其宽度只有5.5到7公分,在如此狭窄的平面之上张五根弦,弦和弦的距离只有0.9到1.1公分。
专家们小心翼翼的将该器物从墓中取出,并与曾侯乙编钟一起,将其送到湖北省博物馆实验室。前面我们也已经提到,该器物随曾侯乙编钟出土,并且长相类似于五弦琴,因此专家也推断,它可能是战国时期的某种乐器,毕竟靠弦发声的乐器实在不少,如吉他、贝斯、琵琶等。可是猜测终究敌不过实践的证明,专家们对该器物进行了测试,一试之下却发现根本行不通。因为器物之上弦与弦的距离太窄,导致手指无法拨弄,即使琴弦能够拨动,也会两两相碰互有影响。由此推断,它并就不是一件乐器,但是对于它的“真实身份”,专家们一时还无法给出确切的定论。
为了能破解谜团,当地专家们并不死心,他们决定求助于北京的各位权威专家,以解决眼下棘手的问题。北京专家们在接到求助电话后,立马组成专家组前往湖北,并见到了被摆放在实验室中所谓的“五弦琴”。北京专家在仔细观察后,经过研究与分析,确定它不是一件乐器,而是一件“曾侯乙编钟”的辅助器,换句话说,它的“真实身份”是一钟双音的“调音器”,名叫“均钟”。何谓“一钟双音”?想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曾侯乙编钟的结构说起。曾侯乙编钟共有8组65枚,分3层悬于钟架。最下一层由12枚钟组成,中间一层共33枚,最上一层为19枚,从左至右,依次从小到大排列。
曾侯乙编钟与普通大钟不同,它的形状类似于钟却并非轴对称的圆形,而是在此基础上略加扁平。独特的造型结构,也为其音色的不同提供了基本条件。“一钟双音”就是在用鼓槌敲击钟面时,不同的两面会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由此才有“双音”的称谓。类似于“五弦琴”的“均钟”作用正在于此,古人们通过“均钟”敏感的五弦,可以调节编钟的音域,由此也为曾侯乙编钟能演奏出“绝世佳音”奠定了基础。您可别以为揭开“均钟”是用来调音的谜底就算结束了,真正精彩的是,北京专家与湖北专家通过合作,居然利用出土“均钟”的独特性能,并根据曾侯乙编钟的形态,又完整的制作了一套“复制版曾侯乙编钟”。
“复制版曾侯乙编钟”的制作成功,不仅证实了北京专家们“均钟”是用来调音的论断,也为文物界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