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kiGao尚清编辑
唐安排版
敬师顺义妈妈圈从不缺八卦,上个月,某国际学校的一位家长妈妈在家长群公开讨伐另一位妈妈,并诉诸法律。原因是,她委托这位妈妈创立的国际教育机构,将孩子送入海外寄宿中学名校,教育机构的妈妈把钱收了,承诺包进的学校却没了消息,孩子至今仍在家坐等,孩子妈妈急着要求退款索赔,却迟迟得不到任何回应。事件一出,妈妈们纷纷理智+八卦的扎堆讨论起来,抛开个人信用和诉讼后续,大多还是在为孩子的未来学业心急,当然,也为孩子妈妈的选择感到遗憾,送孩子出国为什么不擦亮眼睛?这并不是个案,全球的精英爸妈们都在调动全部资源,以保证下一代依然能够栖身上流、上上流,毕竟,从小在最好的教育环境中接受精英教育是精英阶层再生产的关键环节,可谁又能保证每一发弹药都百发百中呢。去年轰动美国的大学贿赂案,那些妈妈们为了更高的目标,即使是向顶尖大学行贿也在所不惜。甚至听说,其中有一个孩子本来学习很好,靠自己的实力,本来同时被其他几所名校录取,但由于父母的选择,最终放弃,上了那所父母期待的学校,贿赂案一出,孩子被迫退学,目前已严重抑郁,终日足不出户。一件件择校事故发生,作为一位妈妈,我总想问问那些坚持了多年的鸡妈,这些年的牺牲和投入值得吗?鸡娃的终点到底在哪?上个月《新周刊》记录了TOPHER上半年发起制作的《太太们》直播中的一些内容,有妈妈为了孩子,放弃投资合伙人的工作,到美国陪读,她不仅把AP心理学的专有名词编成一本词典,更为了了解美国历史,通读了多本英文书籍。文章出街后,很多人在文后评论:矫情、假的、怎么可能。然而,这就是生活中一位真实的鸡妈。此前,有篇文章《文科妈被逼辅导理科娃,中国式虎妈的超人之路》一度刷了屏,名为长风大野的作家爸爸记录了妻子如何鸡娃升学的故事。他的妻子本是文科生,因为“坏小子”底子差,她决定白天陪读,晚上工作,亲自上阵重拾理科,把孩子一路护送上国内重点大学。他的妻子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制定了目标,就没有达不成的,关键在执行。孩子怎么样,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妈妈自己怎么样。作家爸爸在文中写道,高考成功的家庭,是家长先射箭,孩子后画圈,所以看起来箭箭都中靶心。而高考失败的家庭,是孩子先画圈,家长后射箭,要有神箭手的本领,才能射中熊孩子画下的魔圈。总之,不管国内国外,不管何种投入,“十年看妈,十年看娃”,鸡妈的每一步选择,都在影响鸡娃未来的终点。因此,大家会看到鸡娃们3岁起,学编程、英语、音乐、必修游泳,5岁开始学钢琴、小提琴、英文、数学入学测试,没有最鸡娃,只有更鸡娃……拼爹鸡娃的时代,校园才是家长们的真正“较量”的地方。“鸡娃圈”里有一条不成文的“鄙视链”,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系列篇:以中学篇举例:瑞士顶尖国际学校>英、美顶尖私校北上广深香港新加坡顶尖国际学校>顶尖公办学校国际部>顶尖双语国际学校>英美澳加新普通中学>针对高考的顶尖公办高中>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国际学校>针对高考的民办学校>普通公办中学>技校中专TOPHER前两年曾采访过一批目光聚焦在英国私校的妈妈们,面对英国近所参差不齐的私校,很多懵懂的中国妈妈们就像“押注”一样,撒着钞票拉着孩子往外冲。当时很多妈妈说:“什么时候把孩子送出去?选择哪所学校?怎么帮他们顺利录取?我们完全没概念。”“我曾在英国留学,这里艺术文化氛围浓郁。”“希望孩子学到纯正的英国口音。”“英国人注重礼仪礼节。”“它的传统,未来去向,人脉,都很重要。”“喜欢英国的绅士文化,西方用’蓝血’形容高贵、智慧的上流才俊,希望我的孩子成为蓝血一员。”这几种说法是典型的中国妈妈对去英国留学的常规说法,看得到迷茫,也看得到对鸡娃未来的憧憬。其中,我们采到两位妈妈郁和肖,郁毕业于伦敦大学,做着跨国文化交流工作,先生来自英国的传统家庭,接受的是家族几代人经历的私立教育,孩子James在英国哈罗公学读书;肖曾是国内银行高管,为了陪儿子顺利入读英国公学,开始了陪读生活,孩子JL最后进入英国伊顿公学。如果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是全球学生心中的“白月光”,那么伊顿公学和哈罗公学就是它们的“敲门砖”。一提到这两所精英贵族学校,许多家长脑中立刻闪出几个关键词:“有钱人的小孩”、“英国王侯将相的摇篮”、“难于上青天”、“天选之子”……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人都是哈罗公学的校友,比如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斯坦利·鲍德温,以及著名演员本尼迪克特·坎伯巴奇;伊顿公学曾造就过至少19位英国首相,并培养出诗人雪莱、经济学家凯恩斯,也是英国王子威廉和哈里的母校。因此,精英之路早已是一套相对成熟的体系,伊顿公学日常有早餐阅读报纸的传统,学生每年必须要选择买一份纸质报纸,从小学会了解时事,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数据上看,这些固有印象并非无端揣测,全英只有1%的学生可以进入剑桥和牛津大学,但两所学校每年加起来将近有60%,国内有这两所学校的在读生家庭很少。郁和肖两位妈妈很幸运,她们的孩子提前4年规划报名,Year5参加学校Openday;Year6参加学校预考(笔试);Year6-7参加学校至少2次面试;Year8参加学校的入学考试(笔试),步步为赢才能最终拿下。说起两个孩子4年的漫漫申请路,两位陪读妈妈讲了很多过往故事。郁的儿子James之前在英国顶尖预备小学读书,今年9月正式入读哈罗公学,是学校板球A队的主要投球手,非常擅长钢琴和吉他。当时选择哈罗公学的主要原因就是哈罗很擅长全方面的体育运动。郁说起儿子的面试很自豪,“James在面试之前,主动伸手和校长握手。校长问他为什么选择来哈罗,他说,是因为这是一所全球知名的顶尖学府,不仅学术水平很高,还有很多体育活动,例如传统的哈罗足球,还有音乐戏剧和其他课外活动俱乐部。我特别喜欢体育活动,也非常喜欢喜欢阅读和思考。回答得成熟又诚恳。”最终,James第一批得到入学名额,校方对他的评价是veryveryimpressed。肖的儿子JL是James的预备班同学,是伊顿公学Year9新生,擅长钢琴和小提琴,参加过很多管弦乐队和合奏乐团的活动,老师们都称他是“小提琴王子”。他同时得到伊顿和温彻斯特公学的青睐,这相当于同时被牛津和剑桥录取。郁和先生由于是跨文化家庭,最开始,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分歧,郁自己经历了中国式高考的残酷和竞争,再也不想让孩子经历,最后两人达成一致,他们决定全力给孩子自由宽松,快乐成长的氛围。豆瓣评分9.0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从小孩的角度去体验课堂,从家长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从不同社会的文化、历史出发,去对教育作一个深刻思考。有一集讲英国精英教育,英国私校更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以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