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吉他 >> 吉他优势 >> 正文 >> 正文

万物皆空无,唯留音乐声趣话道德经

来源:吉他 时间:2023/3/15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

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一章理解起来并不难。车毂有空无的部分才能装上滑轮转动起来,轮子转起来了才能有车嘛。容器中间有空无的部分,才能成为器皿装东西。房子有空无的部分,才能住人成为房间。有为利,无为用,有无一起才能更好利用事物。

重点是,这次我们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读“有”和“无”以及“有无”的相关概念。

“有”和“无”一直是老子《道德经》中一对重要的概念。

“有无相生”,“无中生有”,到底有无是怎么相生的呢?无中又是怎么生有的呢?

我们将跳脱对概括性的词语模糊的理解,朦胧的想象,从而以物理学的角度,站在所谓科学的立场,以观测到的事实来对“有无相生”“无中生有”等等《道德经》中核心的概念性词语进行另一个角度的阐述和理解。

佛学讲“万物皆空”,道家讲“无中生有”,我认为“空”和“无”是一个意思,统称为“空无”。

首先我们要回答一个问题,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精彩缤纷的世界以及世界里的万事万物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这个朴素直接的问题从两千多年前就被人类不断地追问与探索。

古代的中国人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组成的。

两千年前的道家和佛家也分别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老子认为:“一切皆无,无中生有,有无相生。”

释迦牟尼佛认为:“万物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道两家的结论殊途同归,统一起来就是“万物皆虚无,虚无孕万物”。这个结果是不是很哲学,很虚幻,好像与科学的严谨和客观格格不入。

两千年前的古希腊人德谟克利特第一个提出了原子学说,他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一样的小球构成的,在希腊文中原子的意思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他还认为每个小球都是一模一样的,它们不同的组合构成了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

两千多年转瞬即逝,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日新月异。很快,化学元素被发现、元素周期表也被发现了。再后来,现代原子理论发展起来,卢瑟福发现原子不但可以分割,而且可以分割为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又可以分割为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又可以继续分割为夸克。然后又是形形色色的各种“子”被发现,什么费米子、玻色子等等。似乎物质没有尽头,可以无限分割下去。

但是,故事总有结局的时候,世界也是一样,总要有个来源与归宿。随着现代最新物理理论的发展。科学家们惊奇的发现:到头来,最终章,万事万物一切都是空无的。是不是很神奇,是不是很惊讶,是不是让你有点癫狂和不安。科学家们千辛万苦攀登到知识的高峰,却发现两千年前的老子和释迦牟尼早已坐在山峰上爽朗大笑到“万物皆空无”!

刚才还一本正经地的科学史课突然就变成了哲学概念。但事实却是,真的,真的到头来一切万物皆是空无。

比如,饥渴难耐的你喝了一杯水,你有想过你喝的到底是什么吗?

你会说:“这个我肯定知道,就是水啊,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哇,化学式为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无毒,可饮用。被称为人类生命的源泉。”

你喝下去的水包含了无数的氢原子和氧原子。那你知道这些原子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吗?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但是原子核只占到整个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而电子还要小,它比原子核还要小倍.

我们打个比方,你可以在你的脑海中想象一下,把整个原子想象成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一个气泡,原子核的大小就像气泡里的一粒沙子一样,而电子就像一粒小小的灰尘在气泡里飞来飞去。如果你看到这样的一个气泡,你肉眼所及之处一定会认为这就是一个空无一物的气泡。

你喝下去的一杯水,就是由无数个这样的气泡组成,看起来满满的一杯水,其实里面99.%是空的。

如果把这杯水中所有原子的中空部分全部抽走,只留下原子核和电子,那么这杯水剩下来的东西,你要用现在全世界最强大的电子显微镜放大差不多一亿倍才能看到,现在你还觉得你喝下的仅仅是一杯水吗?

你可能会说:“好吧,我承认我其实只喝下了很小很小的一点点的东西,但是你也不能就认为我喝下的就只是空无嘛,好歹还有原子核和电子这点佐料嘛。”

我说:“很遗憾,我的话还没说完。那么原子核和电子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由一些更小更小的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粒子又是什么东西构成的?物理学家告诉我们说,这些基本粒子到头来都是一根根的‘橡皮筋圈’,它们就像吉他弦一样在空间中振动着。构成这些橡皮筋的材料不是别的,正是空间本身,一段弯曲的六维空间。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只有一段弯曲的六维空间蜷缩在你无法想象的小小的三维空间中,构成一个橡皮筋圈,以不同的频率振动着,弹奏出宇宙宏大的音乐。”

如果这个理论是对的,那么,你其实喝下去的什么也没有,只是空间本身而已。这个宇宙除了空间本身之外真的是什么也没有,你和我,世间万物,到头来,一切都是空无,以及由空无构成的橡皮筋圈弹奏出的宏大的音乐。

以上所说的绝不是胡思乱想。这些正是最近30年在物理学界迅猛发展起来的“超弦理论”。

在超弦的世界中,一个个振动着的“橡皮筋圈”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不同的振动频率构成了不同的基本粒子,不同的基本粒子组合构成了质子、中子和电子,质子和中子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原子核,原子核和电子一起构成了原子,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材料,材料构成了世间万物,包括你和我。

上帝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在空无一物的空间中,随手这么一抓,然后在手中一搓,一段空间被搓成了一根弦。然后他捏起弦的两头,在空中打了一个结,再用手指这么轻轻一弹,于是,弦振动了起来,这就是夸克。接着上帝又用同样的手法制作了胶子、中微子、费米子、玻色子.....最后,他用眼花缭乱的迅捷手法不知怎么地就用这些“子”组成了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分子、金子、银子......

如果上帝可以听见振动着的弦发出的声音,那么每一个基本粒子就是一个音符,原子就是乐句,分子就是乐段,世间万物、你和我就是乐章,整个宇宙就是一首恢宏的交响乐。这首交响乐从宇宙诞生的那天起就开始演奏,一刻不停歇,直到宇宙消失的那天为止。(以上一部分内容节选自我最崇拜的科普作家汪洁的《时间的形状》一书,实在是太精彩了。)

任何组成“有”的物质在微观层面的本质其实是“空无”的。我们看到的那些紧致坚硬细密的所谓“有”的物体,在微观的粒子世界里却是“空无”的。从这个角度理解,你就能明白“有无相生”的物理依据。

那“无中生有”又是怎么一会事呢?

我们都知道宇宙很大,但是具体有多大呢?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观测工具的发展。根据哈勃深空场拍摄到的星系数量可以推测出,宇宙中可观测到的星系总数将超过亿个,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大了,简直是多到了令人发指的“恐怖”的程度。假如我们地球所在的银河系在宇宙中是一个中等大小星系的话,而宇宙中平均每个星系包含亿到亿颗恒星,那么宇宙中恒星的总数量就相当于地球上所有沙子的数量,包括所有沙漠和海滩上的沙子。这个结果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但这确实是观测的事实。

这些宇宙中数目巨大的恒星他们的质能总和也应该是个巨大的数字。是不是应该占整个宇宙总质能的大部分呢?情况可能出乎你的意料,另一个让人惊奇的瞠目结舌的情况又出现了。

根据目前最新的观测数据计算表明,宇宙中的可见物质,也就是我们所有能观测到的所有的物质,只占整个宇宙总质能的4.9%,暗物质占到了26.8%。那么,宇宙的另外68.3%又是什么呢?它就是当今天物理学界另外一个不解之谜——暗能量。

我们所能观测到的物质,也就是《道德经》中所谓的“有”,它们的质能只占整个宇宙的5%都不到。而那些所谓的“无”,包括暗物质和暗能量却占了整个宇宙的95.1%。

这包含着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无”需要无畏的科学家们去发现和探索,去寻找“无”中的宝藏,去解开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秘密。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无中生有”不只是模糊的概念和朦胧的想象了,它却蕴含着科学的探索和宇宙的秘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