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沫小童(富书作者)
自律并不是长跑比赛,而是由一场场短跑接力而成的。
曾几度疑惑的问自己,为什么自律了仍然一事无成,一无收获?
直到经历过打击、失败以后,才幡然醒悟:
只因间歇性自律,持续性懒散,然后误认为自律很难,所以最终无所作为。
网上曾有人提问:“为什么自律很难,总让人坚持不下去?”
有个一针见血的回答:“你所谓的自律,只是看起来很努力,所以才会觉得难以坚持。”
李尚龙在《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书里写到:“任何没有计划的学习,都只是作秀而已,任何没有走心的努力,都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真正想要变好的人,不需要自我感动和强迫,想改变会积极主动去执行,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圈。
因为他们都明白:能控制自我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间歇性自律的人,持续性心灰意冷
曾有心理学家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自律的前期是兴奋的,中期是痛苦的,后期是享受的。”
自律没有捷径可走,需要持续积累,但很多人只维持在前期的兴奋,受不了中期的痛苦选择了放弃,让自律停留痛苦阶段。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短暂性踌躇满志,却长期性心灰意冷的过程:
想要重塑身材,信心满满的制定健身计划,锻炼几次后,因肌肉酸痛给自己放了个假,此后便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找各种理由麻痹自己;
觉得生活单调,想充实自己,打算坚持阅读一百天,买了一大推书,拆了第一本坚持了十几天,然后因某天状态不佳休息了一天,其他的原封不动在桌上沉灰……..
一边不甘于余生庸慵碌碌,一边又无法下定决心努力改变,于是不断在热血与逃避间徘徊,形成了“间歇性自律,持续性放纵”,最后垂头丧气的放弃。
这让我想起了“破窗效应”:当一件不好的事或行为出现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放任它继续坏下去。
我们天真的以为逼一下自己,就可以过上向往中自律的生活,但结果都惨败收场,因为,你只是看起来努力而已。
巴菲特曾说过:“如果你在小事没办法约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上也很可能不约束自己。所以要想变得自律要从小事情约束自己。
明白自己想要什么,高度的自律,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渴望。渴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变得更优秀。”
朋友悔恨的找我哭诉“第二次考研又失败了!”可作为“见证者”的我对这个结果一点也不意外。
其实,她为了这次考研曾足足“用心”准备了两年。
在这期间,她买了好几个倒计时表,不断制定目标,反复写每日任务,并且坚持去图书馆,时常学习到深夜。
结果,有次和她一起去图书馆,却发现手机一响她立马回复,然后喝水上厕所,看似很用功,其实真正有效学习不足一小时,带去的资料书总共没翻两页。
我很清楚的看着她浑浑噩噩浪费时间,临近考试时变得焦虑却不主动去改变,委婉的劝她,但她总有理由放任自己间歇性“放松”和安于现状的堕落,最后考研失败。
不自律的人生,就算被命运反复羞辱,也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心灰意冷的被动接受。
自律并不是长跑比赛,而是由一场场短跑接力而成的。
我们不需要立很多flag,把目标变得遥不可及时直接放弃,而是要具体的小目标和计划,然后一个个持续性的去实现,形成习惯。
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说:
“习惯这个东西,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所以,与其表面自律,还不如不自律。
真正长久的自律,不是强求,不是盲目跟风,而是自觉而稳定的,是该奋斗时,就专注沉浸其中,该放松的时候,适时放下好好休整。
成功并没有什么捷径和秘诀,有计划的学习、用心的努力加上不停歇的步伐,终会换来耀眼的成就。
持续性懒散的人,持续性一事无成
曾经有人对几百位老人做过这样的一项调查:“你们一生中最后悔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有一半多的人回答:“最后悔由于年轻时不努力,而导致后来一事无成。”
吃不了自律的苦,就要接受平庸的罪。
胡适曾写过这样一则日记,读完让人忍俊不禁:
7月4日: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工,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打牌。
7月14日:打牌。
7月15日:打牌。
7月16日: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月17日:打牌……
这不就是人性弱点的真实写照吗?
有时候,我们很清楚某些事情必须要完成,但总会找各种借口去逃避,一拖再拖,然后荒废了时间,蹉跎了岁月。
懒散症,正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生活,毁掉人生。
就如杨绛先生说的:“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作家李尚龙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刚去“新东方”当英语老师时,收入较低,住所环境也差。
但为了实现梦想,让人生更有意义,能在北京生活的更好。
他拼命备课、上课,利用空余时间努力自学,最终他成为新东方最受欢迎的老师,写出了畅销书,在北京也有了自己的住处。
而他有位北漂朋友深受鼓舞,说自己从小就想成为一位吉他手。
可这位朋友,只是空想等待,并没有实际行动。宁愿在菜市场为了几毛钱和菜贩子讨价还价,也不愿花时间练吉他,然后闲下来就躺在床上刷朋友圈,玩游戏。
结果,几年过去了,朋友只是偶尔做下“吉他梦”,仍拿着低工资在出租房内抱怨,情况一成不变。
卢思浩:“拖延和等待,是世界上最容易压垮一个人斗志的东西。”
人生最可悲的是,我本有机会改变,但却因为懒散成为命运的绊脚石,最终一生碌碌无为,遗憾终生。
懒惰久了,稍微努力下,就以为自己在拼命努力,殊不知结果是不会骗人的,你付出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命运不会纵容任何懒散的人,也不会辜负任何勤奋的人,所有的成功都是被努力逼出来的。
想起了《山月记》中的一句话: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如果你不甘于平庸,碌碌无为一生,那么趁着这美好年华,给自己一个机会,少点借口,下定决心雕琢自己,为人生负责。
不管你是块璞石,还是块普通石头,只要用心刻苦琢磨,都将成为块精美的工艺。
把努力当成常态,才是真的自律
作家马丁有一句话:“真正的自律,不是往外,而是往里。是在精神上提出要求,再将这种要求,潜移默化成做人做事的准则。”
很多人好奇,刘德华是如何做到40年如一日保持好身材,工作和生活都如此自律?
他这样说到:“我觉得最基本的就是一种努力吧!
再大的梦想,都是从一个平常的躯体开始的。自律真的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但把努力当作习惯,慢慢就出现自律。”
他的这番话不禁让人深省:短暂的自律长久不了,只有把自律当成习惯才能做到持之以恒。
安东尼·罗宾曾说过:“塑造你生活的不是偶尔做的一两件事,而是你一贯坚持做的事,这种坚持就是所谓的自律成了一种习惯。”
细微的小事坚持久了,作用就会复合叠加,变成真的习惯,然后产生效果从中受益,改变生活,开启不一样的人生高度。
对于优秀的人来说,所谓的自律,其实是一种已经深入到骨子里的习惯。
董卿曾在接受《环球人物》采访时说:“我一直保持着每天睡觉之前一小时的阅读习惯,这几乎是雷打不动的。”
很多人问她:“你能坚持?这样不痛苦吗?”
董卿淡然的回答说:
“这个好像无所谓坚持不坚持,就是已经习惯了,我的卧室里没有电视机,没有手机,没有任何电子产品,这是我的一个习惯,安安静静看会书就可以睡觉了。”
看到这个回答,就不难理解,她为何能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对诗词信手拈来,在《朗读者》中将文章脱口而出,身上掩藏不住的诗书气质,这都归功于她常年累月的阅读积累起来的。
正如她说的:
“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读书是可以给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给人快乐。”
自律,其实就是一场自我博弈的过程,只有心甘情愿去做这样的一件事,才能够从中受益。
村上春树所说:“当自律变成一种本能的习惯,你就会享受到它的快乐。”
自律的过程,虽然难熬备受折磨,但结果却是美好的,它可以使一个人在碌碌无为的平庸群中脱颖而出。
把自律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便成了习惯,成立常态,这样的自律无处不在,不用刻意假装,时刻就能感受到它带来的自由和快乐。
常常运动的人,能在自律中,体会到轻盈的身材;
常常阅读的人,能在自律中,感受到充盈的心灵;
作息规律的人,能在自律中,享受到健康的身体。
真正的爱自己,不是让自己放纵在短暂的安逸中,得过且过消磨岁月,一事无成。
而是活在当下,用自觉而持续的自律,努力追寻做自己想做的和有趣的事情,让平凡的自己在平庸人生中开出花来。
作者简介:沫小童(富书作者),和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本文来源:富小书,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