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包括六个部分:育儿理论、体育教育、才艺教育、英语学习、数学学习、语文学习。本系列文长达多字,不喜慎入!
(续)
三、有关音乐
最开始的时候,我是想让老大去学琵琶的,我觉得怀抱琵琶、轻拢慢捻的样子很淑女。也想过让老大去学西洋长笛,觉得一个女孩,白衣飘飘,长发披肩,站在台上吹奏银色长笛的样子很飘逸。后来,觉得琵琶的曲目似乎不够多,管乐也并不适合仍处于换牙阶段的孩子,所以,一直拖着没有行动。
还想过学钢琴,但家里似乎没有多余的空间。况且钢琴没法移动,上了中学,学钢琴的孩子表演机会很少,就是上了大学,也不可能搬架钢琴到寝室。我有个侄女小时候是学古筝的,大学时想弹,但寝室却摆不下古筝。
还想过学声乐,自带乐器,随时可以表演。幼儿园时期,曾带孩子去市妇女儿童中心学过一年的“快乐歌唱”,老师带着孩子们唱一些儿歌之类的,还考了唯一一次级。年9月的一天,我找到省歌舞剧院的一个声乐老师,去她家上了一节一对一的声乐课。老师教得很好很认真,但是老师说,声乐到了变声期后还得重新学,这使我又打消了继续一对一学习声乐的念头。后来,闲聊时老师问我,孩子放学后都去做什么,我说会带孩子在花园里玩一个多小时。老师很惊讶,说,现在还有这么空闲的孩子?这句话就像一道惊雷,瞬间炸醒了我,我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决定马上就要带孩子去学小提琴了。
之前也想过学小提琴,觉得这乐器足够小,便于携带,而且是乐器皇后,常拉主旋律,乐队也有足够的位置留给小提琴。此外,小提琴曲目众多,学习难度大,正好磨一磨老大的性子。我也了解到,弦乐器大多数是相通的。比如,卡尔弗莱什是拉小提琴的,室内乐缺大提琴手,他也能直接上手大提;帕格尼尼是小提琴魔手,同时也是吉他高手。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会拉小提琴,如果吉他、二胡这些弦乐器仅仅是想玩一玩的话,稍微学个一年半载的,就能入手,因为乐理是相通的,音阶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发声方法而已。
我从声乐老师家出来,立即就决定要去找小提琴老师,觉得一分钟也不能再等了。经另一个琴童妈妈的推荐,我第二天就去省歌舞剧院找到老师,正式开始跳入器乐这个史上最大的坑。
我记得是年10月3日这一天,还在国庆假期,我带着老大去了省歌舞剧院的一个小提琴演奏员家里,当天就上了第一堂课。从此开始了永无停歇的练琴生涯。
这个老师姓W,W老师每节课收元。到年3月,老二满4岁半时,也加入到了W老师的门下。每周我骑电动车带两个孩子去上课,上完课去饺子馆吃一顿补充体力。在这段时间,我购买了很多小提琴方面的书籍,希望确定自己选的老师,教学方法是对路的。这种不确定性一直折磨着我,就像自己带着两个孩子走在看不见前路的荒野,不知道方向是否对,不知道前路还有多远。我想,每一个不内行的家长,在面对器乐这个领域,或多或少都有这种迷茫和焦虑吧。
年1月,经过其他琴童家长的推荐,我们投入到了大学L老师的门下,一直跟她学到今天。L老师年纪大了,她毕业于正规音乐学院,她的老师的老师,是俄罗斯学派创始人,也就是说,我们老师的老师,其师兄弟是海菲兹、埃尔曼等大牌。
跟L老师学琴,她要求我们重新从零开始学起。她跟我解释说,原来的老师教得太快,简直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一些基本的动作都没有成型,就已经学完大半本《沃尔法特》了。她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她是那种纯学院派的老教授,教了一辈子大大小小的学生,但主要是大学生。她的小提琴教学总是严格秉持专业道路,讲究动作的规范、节奏的准确、严格的音准。这也苦了我们这种业余选手。
刚开始的时候,我问老师说,我们要学多久,她说,10年吧。我最初并没有意识到她说的10年是个什么概念,到今天差不多5年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10年的含义。对于家长来说,在育儿这件事上,一件事要坚持10年,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至于为什么要让孩子学琴,我最初的想法是,当孩子长大了,工作和收入都稳定了,他们将用什么来打发日子呢?清朝项鸿祚在《忆云词甲稿序》中说,人的一生,如果“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但若有一门器乐傍身,当烦闷、失落时,他们可以通过亲自演奏这门乐器来得到排解。可能有人会说,不懂乐器没关系呀,我可以通过聆听音乐来排解啊。是的,这确实也能部分排解情绪,但是,旁观而不是亲自下场是有极其巨大的差别的。比如,看球赛和亲自去打一场比赛,效果是不一样的;同理,坐在音乐厅听众坐席上听一场演出,和坐在台上表演一场,感觉能一样吗?尤其是,如果一个人没有经过器乐的训练,他可能连去音乐厅的想法都没有,甚至听不了纯音乐。
学琴过程中,最艰难的莫过于每天必须练琴,最难忍受的就是每天督促练琴。试想,你天天督促孩子练琴,可是孩子的琴声并不美妙,更多的可能是磕磕绊绊,甚至“呕哑嘲哳难为听”,你不仅不能表达不满,还必须装出很享受的样子,你说,这得需要多么高深的情绪管理能力?另外,孩子的时间是一定的,你用在练琴上,就不能用在其他方面,比如刷个数学题、读本书、看个英文视频、诵读几篇古文观止等等,机会成本无处不在,尤其是这个机会成本是如此之巨大。还有,身边的家长,聊起学琴的事,无不首先询问我们考级的情况,而我们迄今为止连一级都没有考过,每次我都感到很羞惭,似乎不考级就等于没练琴一样。关于考级,我和L老师的看法是一致的,就是水平到了哪一级就去考哪一级,稍微拔高是可以的,但是,用一整年时间只练考级曲目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划算的。试想,有些老师让孩子考七级,就练一个音阶、一首练习曲、一首中国乐曲,一首外国乐曲,这就是一级了。一年当中翻来覆去就练熟这四个东西,然后交几百元给考级机构,考级时,评委大约给每个考生最多5-10分钟,请问这样的考级有何意义呢?而我们是练习整本的赵维俭单音音阶和双音音阶(目前还没有开始练习《卡尔弗莱什音阶体系》),整本的张世祥、开塞、克莱采尔练习曲等等。
此外,民间有各种各样的练琴方法,每每传到我的耳中,我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看小提琴家的传记,去看小提琴家写的学琴方法,然后才来判断这些民间练琴方法的对错。比如,我和深圳琴童家长聊天,得知她家孩子的小提琴老师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说她家的孩子并不专门练习双音音阶,而是直接练习乐曲,然后在乐曲中遇到哪个双音音阶,就着重练习那个双音音阶。我为此特意问过老师,也查过很多资料,都没有听说过这个方法。《张世祥小提琴教学问答》还特意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答案都是不专门练习双音就是骗钱。
也有专门追求曲目高难度的练琴方法,但在老师看来,这根本不是在教琴,这是在骗钱。因为,艺术首先讲究的是好和坏,然后才是难和易。再说,强行让一个不具备复杂技术的孩子去练习高难度的曲子,除了满足家长的虚荣心外,孩子能学到什么呢?也正是这种揠苗助长的学琴方法,导致很多孩子最终学不下去而中途放弃,因为技术的掌握度够不到曲目的难度,孩子会认为不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自己根本没有天赋的问题。
还有很多林林总总的问题总困扰我,这些问题大多来自身边的家长朋友。比如,你们家的孩子怎么没去考级?谁谁谁家的孩子学了两年就考了7级了;你们家的孩子练大曲子吗?怎么感觉你们总是在练音阶呢?你们家的孩子学琴5-6年了,拿了什么证书吗?这段时间孩子的作业很多,你们家孩子还在继续练琴吗?如果一个星期孩子都没怎么练琴,你们会让孩子去上课了吗?如果一个星期没怎么练琴,还要去上课,是不是等于给老师送钱?如果一年四季每天都是琴琴琴,也不出去玩一下,是不是感觉活着没有什么意思?我们家打算学到小学毕业考了10级就不继续学了。诸如此类,这些问题从另外一个方面不断影响我家的学琴之路。
我也想起在“中国小提琴论坛”上,湖南长沙有个“晶晶爸爸”,他是个医生,陪他家姑娘学琴,并在论坛上持续更新学琴经历四年多。后来断更了,一众琴童家长均觉可惜,也不知道晶晶后来有没有继续学琴。从晶晶爸爸的帖子来看,晶晶母亲是不乐意孩子旷日持久地学琴的,我记得有一天晶晶爸爸说,今天又吵架了,晶晶爸爸要孩子练琴,晶晶妈妈要带孩子出去逛街,说出去吃个串也比在家练琴好。
我很感慨,也很同情晶晶爸爸,这大概是天下琴童家长的缩影吧。是的,练琴到底是为什么呢?需要坚持学那么久吗?我在心里无数次觉得撑不住想放弃了,又无数次地坚持下来。其中,最难坚持的就是,孩子会在某些时期变得不爱练琴,那么,这个时候要坚持去上课吗?如果去,感觉是把钱扔水里;如果不去,停个几周,孩子可能就再也不练琴了。所以,我每次都这样宽慰自己说,家长赚的钱不就是给孩子糟蹋的吗?在琴上不糟蹋,也会在别的地方糟蹋。与其糟蹋在那些无谓的物质或事情上,还不如糟蹋在琴上呢。
L老师收费是元一节课,我家两个孩子一起学,老师给了个八折优惠,所以,每周我去上课,意味着我要付出元。以前W老师收费元一节课,两个孩子就是元,觉得糟蹋了就糟蹋了,但糟蹋元就有点心疼。到目前为止,W老师的学费总共花了00元,L老师的学费总共花了元,买了1/10琴一把、1/8琴一把、1/4琴两把、2/4琴两把、3/4琴一把,4/4琴两把,其中老大的4/4琴2.5万元,一把2/4琴加上一把3/4琴花了元,其他的琴介于1-2元之间,单单琴花了4万左右。这些年来合计花费大约23万元左右。
曾经也想过将来是不是能考个“高水平艺术团”,但后来听群里一个孩子考上清华的前辈说,他家孩子花在小提琴上的时间是,小学每天3小时,初中2小时,高中1小时。我盘算了一下,我们家小学要游泳长训,这就无法做到每天3小时啊,所以,也就死了“高水平艺术团”这条心了。
老大也曾考进过学校的“著名”交响乐团,排练过大半年时间,后来感觉乐团排练的曲目难度过高,都是那些响当当的大曲子,比如贝多芬第5、第9之类的,孩子感觉要跟上就要花很多时间,如此一来就没有时间练习新的音阶和练习曲。没有时间练习,又得去L老师那回课,老过不了就浪费钱。所以,在征得指挥的同意下,我们保留了名额,暂时退出了乐团。L老师看过乐团的那些曲子,只说,这样的曲子让小朋友们来练,实在是赶鸭子上架,就是大学的专业小提琴学生,他们要排这种曲子,也是极其耗时间的。
现在,我们仍在继续学琴,但能坚持到什么时候,我也已经变得没有把握了。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说,艺术就是审美,艺术家就是把美给表现出来。同样是看见屋顶的炊烟,画家能用画笔把他心目中的炊烟画出来,观众能跨越时空,重新回到小时候曾经置身的那个温暖的场景;音乐家能在声音中流淌出他心里的炊烟,激起听众尘封已久的妈妈的儿歌和催眠曲;小说家能用文字把心目中的炊烟写出来,让读者满含热泪思念起妈妈饭菜的味道。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能思想,并从思想中产生审美。
我时常一个人去附近公园散步,一边散步一边听一些纯音乐。有时候听着听着就入了迷,心下思忖:这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多好听和美妙的声音呢?一个人如果能享受这些好听的声音,是不是就意味着他拥有了这些宝贵的财富呢?说一个人穷得只剩下钱了,难道不是说这个人,除了钱这一种财富之外,别无其他呢?世界上的人那么多,人人都恨不得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金钱和物质,却从未留意过,这个世界上,前人已经为我们留下了太多非金钱、非物质的财富。我们难道不应该在赚够了生存所“必须”的金钱和物质之后,赶紧去拥抱那些很多人弃之如敝履的文明财富吗?音乐如是,文学如是,所有美的东西皆如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