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读书君
#西游记#
年,《西游记》片头曲一出来,遭到了不少专家的批评,这把杨洁导演气得不行。
后来杨洁导演直接霸气回话:“我是导演,我说了算!”
也正在在杨洁导演一再坚持下,如今才有了我们看到的这部经典之剧开头曲之“神来之笔”的配乐。
许镜清与杨洁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会引发诸多的争论呢?这一切得从曲子的曲风说起。
01开头曲子遭非议
86版《西游记》是许多人的青春记忆。电视剧从开播到如今,已经三十余载,重播了多次。关于这部剧的剧情,大家都再熟悉不过。
每当“噔噔蹬蹬……”的音乐响起,小朋友们已经搬着小板凳坐满到了电视机旁。
很多人都知道,这首歌是许镜清创作的。其实不止一首,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的配乐曲子,基本上都是许镜清创作的,比如《敢问路在何方》、《女儿情》等大家朗朗上口、传唱不息的曲名,都是许镜清的经典之作,这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年,许镜清的这首《敢问路在何方》曲子,就荣获了首届中国十佳影视金曲奖,之后又在国内外多次获奖。
当然,这都是他成名之后的后话了,关于他为《西游记》配乐的“插曲”故事,却鲜有人知。
当年,杨洁导演为了给《西游记》配音,先后换掉了七个作曲家,依旧不尽如意。直到有一天,她听到了一首融入电贝斯电吉他的小调,激情而前卫的曲风,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她问这是谁写的,被告知写曲的这人没有什么名气。
杨洁导演说:“我不管他有没有名气,我需要的是音乐,他只要符合,我就要他。”就这样,许镜清成为了《西游记》的作曲人。
不过,许镜清创作的这首开头曲子,曾一度被批判为过于洋气,因为曲子采用的是电音形式,这和我国这部经典的文学巨著《西游记》显然是不符的。
专家们认为片头曲没有时代感,没有地域感……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许镜清给《西游记》配乐火了三十多年,其创作灵感却是来自于一群农民工。
说起来,这还得从许镜清的人生经历说起。
02作曲人的经历
许镜清,国宝级作曲家,年出生于山东的一个农村家庭,是家中的长子,下面还有两个妹妹。
许镜清的父母皆是农民,靠种地、打零工为生。不过,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并不影响他对音乐的向往和追求。
许镜清喜欢音乐,从小就喜欢摆弄父亲用鱼皮给他做的二胡。这可以说这是他的音乐启蒙。
小的时候,许镜清就喜欢看乡村民俗艺人们表演,不过因为贫穷没钱门票,常常只能在一旁隔着缝观看。
许镜清喜欢二胡,可是贫穷的家境无法支撑他去买一把二胡。为了练习,他学着去自己制作。没有琴筒,他就用破旧的竹笔筒去代替,没有乌木当琴杆,他就随意取了普通的杨木来代替。就这样,凭着浓烈的兴趣爱好,许镜清用着一把自制的二胡,学会了几十首的曲子。
上学的时候,许镜清天赋过人的才华,被学校宣传队看上,招了进去,也为此,他接触到了其他的乐器。
许镜清1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因为操劳过度而病倒,撒手人寰了。
到了高中时,学生们都面临着人生的抉择。到底是继续考大学,还是选择就业,成为很多人要面对的问题。而当时的许镜清,需要考虑的显然要多许多。
由于父亲病逝,自己成为了家中唯一的男人,年纪轻轻的许镜清,只能过早地挑起了家中的重担。用许镜清的话来说:
“按道理来讲,我是不应该读书的,应该找个工作,哪怕是力气活也好,留在家里照顾母亲和妹妹。”
因为对音乐有着执念,最终,许镜清在老师的建议下,决定继续攻读,打算考音乐学院。
然而,在当时,要考上一所大学并非易事。为了实现梦想,许镜清每天坚持到学校的音乐教室练琴。冬天的时候,气温寒冷逼人,音乐教室里条件极为简陋,窗户还是破的。许镜清经常练着练着手指就被冻僵了,只能停下来把手焐热了,再接着弹奏。
经过了一年多的艰苦奋战,最终许镜清以优异的成绩,如愿地考进了哈尔滨艺术学院。
拿着通知书的时候,许镜清进退两难。他看着满头灰尘的母亲,心里百感交集。
母亲理解儿子的求学的心情,对儿子说:“去吧,考上大学不容易,我就算拉小车也把你供出来。”
离家远走之前,母亲拉小车、捡苞谷,辛苦地给他攒了仅有的少数不多的三块钱。
年,许镜清从哈尔滨艺术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任作曲,而工作的内容并不是为人,而是为动物配音。
虽然工作听上去有些让人意外,但是工作好歹也算是稳定安逸。就这样,日子一晃数年过去了。
03作曲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年5月的一天,一通电话打破了许镜清平静的生活。这通电话的打来,是让许镜清到《西游记》剧组去当配乐师。
许镜清原本的工作便是配音的,这配乐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很快便答应了下来。然而,让他料想不到的是,进组的第一天,就遭遇到了难事:组里人让他写《西游记》的片头片尾曲,且没有给到任何实际有用的参考资料,这一下子把许镜清难住了。
他抓耳挠腮地思考了数日,依旧是没有想到任何灵感,只能唉声叹气,捶足顿胸的。
他的老婆见状,都忍不住吐槽道:让你写个东西,似乎比女人生孩子还要难。
许镜清说:“可不是嘛,你生孩子是肚子里有孩子,我现在是啥也没有。”
后来,直到有一天早上,陷入许久困境之中的许镜清,从一群民工身上找到了灵感。
那天,一群民工由远到近地从他的窗户经过,且民工们边走边有节奏地敲着饭碗,嘴里还念叨着曲子。
这种随性,不正好体现孙悟空的放荡不羁吗?
听到声音之后,忽然间,许镜清的脑海中灵光一闪,赶紧跑到书桌旁,用音符将脑海中的这些旋律都记录了下来。
许镜清先生手稿而这段旋律,就是后来86版《西游记》的经典片头片尾曲《云宫迅音》。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大家听到这首曲子时,早已习以为常。而早在那个年代,这首曲子却被视为是一首大胆的、前卫的,甚至说是“标新立异”的曲子。
它混合了多种声音,包括电子乐、民乐,甚至是人声等种种乐曲,这种前卫的音乐,恰好又放在传统的文学著作《西游记》上,的确给人一种“不搭调”的感觉。
为此,最初这曲子出来的时候,遭到不少的批判声,被专家们批评道:四大名著是中国传统著作,怎么能用西洋乐器呢?
也为此,许镜清也曾做过解释:既然孙悟空就代表的是一种反叛精神,为什么在配乐上不能反叛?
04读书君说
都说“多知唱者,少知词作者,无知曲作者”,对于大多数曲作者来说,他们往往是“不幸”的,因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不过,对于许镜清来说,却是幸运的,因为从他为《西游记》配出的那一分多钟的音乐,就被杨洁导演坚定地留了下来,从此开始了他长达4年的《西游记》的配乐工作,而这也让他逐渐被人所熟知。
如今回过头来再看这段配音的争议,似乎早已不值一提。得亏杨洁导演坚持不换人,不换曲子,最终才成就了这部电视剧的经典配乐。
如果不是有他们的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和精湛的专业技术,86版《西游记》也绝不可能成为世纪经典。
最后,想说一句向经典表示致敬!
参考资料:《中华好家风》栏目组编,中华好家风,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122.html